成为神的儿女 —— 张大卫牧师
Ⅰ. 在圣灵里的不被定罪与自由 罗马书第8章是对福音核心所作的最宏大、最美丽的描绘之一。历代以来,它带给了无数神学家、牧者和信徒深刻的灵感。特别是开头那句“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罗8:1),宣告了我们得救所基于的奇妙真理。张大卫牧师也常常强调这段经文所带来的恩典,并指出:即使在成圣的过程中仍与罪争战、会经历失败的基督徒,也能从中得到确据与自由。在这里,第8章用“所以”这一词来开篇,绝非可轻易略过的表述,因为它与前一章——罗马书第7章紧密相连。 在第7章的结尾,保罗发出这样的告白:“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神的律,我的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罗7:25)这清楚表明,即便是已经得救的基督徒,仍然会面对罪的诱惑,会看到自己轻易屈服于罪的软弱。保罗本人就在律法和罪的律之间痛苦挣扎,乃至发出“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的哀叹。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叹息中,反而接着宣告:“如今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罗8:1)很多人可能觉得这里用“然而”(but)这种转折词更为自然,但保罗却用了“所以”(therefore)。其用意在于告诉我们:“每当你们在与罪争战时跌倒,要记得你们已经得救、已经被称义。就在这个坚固的根基上,不断地走向成圣的道路。” “如今(now)不被定罪”这一宣告,并不只是指某个瞬间的事件,而是表示在时间长河里持续有效的真理。它不仅适用于我们初次踏入救恩门槛时,也适用于整个成圣过程,甚至在我们偶尔因罪跌倒的时刻都依然适用。这就是福音的内涵。约翰福音第8章记载了那个行淫时被捉拿、被带到耶稣面前的妇人,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8:11)可见我们的神并非举起审判之鞭,而是透过祂儿子的牺牲,向罪人施与饶恕和慈爱。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忽罪。圣经教导我们要对罪敏锐、要与之争战;但即使我们因为罪而再度跌倒,也不要丢失“所以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这一福音的确信。张大卫牧师也常勉励我们,要在与罪争战的过程之中始终牢牢抓住福音的本质,默想保罗“人所不能行的,上帝能行”(参罗8:3-4)的告白。 保罗说:“在基督耶稣里的”(In Christ)人,罪得赦免、获得自由,一切新的生命奥秘皆蕴含在这简单的短语里。就像耶稣在约翰福音15章所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约15:4),这代表一种“爱的联合”。因为与基督相连,我们便从罪中得到释放,得享自由与喜乐。在罗马书第8章,保罗更具体地阐明这点:“因为赐生命之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罗8:2)这是借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宝血,以及复活后赐给我们的圣灵大能,使我们从罪与死亡的律里被解救出来。这一切让我们从原先被罪与死捆绑的身份中完全脱离,成为了“在神面前不被定罪”的全新存在。此宣告意味着:在人满是罪的世界里,我们这些本来孱弱的人,开始行走在一条从未有过的新道路上。 因肉体的软弱,律法本无法拯救我们,反倒让罪更凸显出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罗8:3)。然而,神因着罪,差遣了自己的儿子成为与罪之肉体相似的形状,并在基督里定了罪,让我们摆脱罪的罗网。这可以用“称义”(justification)、“赎买”(redemption)与“赎罪”(atonement)的概念来说明:我们原本因罪必死,但耶稣作为替我们付代价的赎罪祭物,将我们从罪的锁链中救赎出来。张大卫牧师也在多次讲道与授课时提到,若想真正体会这伟大的救恩,就必须先充分意识到罪的沉重与绝望。只有当罪人在深处觉悟自己在罪恶中的绝境时,才更能体会神爱之深。正是那种爱,透过基督的十字架,无论我们多么败坏,都不会将我们放弃,反而把我们救拔出来。 藉着十字架,罪和死的律被斩断,圣灵的律开始更新地掌管我们。保罗以两种“律”相对比来解释:顺从肉体的人思念肉体的事,顺从圣灵的人思念圣灵的事(罗8:5);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和平安(罗8:6)。保罗所说的“肉体”(flesh, sarx)并不单指物质层面上的身体,而是指沾染罪性的堕落本性。因此,随从肉体就意味着悖逆神(罗8:7),这样的生命形态绝不能让神喜悦(罗8:8)。但若神的灵住在我们心里,我们就不再属肉体,而是属灵了(罗8:9)。保罗这里的表述虽听起来很强烈,甚至好像在说“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但这恰恰强调了圣灵内住对于真基督徒身份的重要性。 当我们领受了圣灵,与基督联合,即使原本因罪而死的身体,也要被更新得生(罗8:10-11)。其中蕴含了我们对将来“复活”的盼望。耶稣基督作为初熟的果子复活了,我们这些必死的身体也将在那复活的大能里被更新。因为圣灵乃是那使基督从死里复活的父神之灵,所以凡领受此灵的人,都已在今世拥有将来复活的盼望。紧接着保罗说:“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着了。”(罗8:12)我们是被神儿子的宝血买赎的,因此再也不必做罪的奴仆。“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罗8:13)——这句话点明了成圣的核心原则。唯有倚靠圣灵的能力,我们才能斩断罪的道路,并不断悔改,在敬虔与圣洁的生命上渐渐成长。单靠人的决心或律法主义的努力,都无法达到真正的圣洁与公义。 圣经多次提醒我们,要对罪保持警惕,及时掐灭罪恶的萌芽。因为罪的工价就是死(罗6:23),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同时,我们必须明白“要靠着圣灵”才能打那美好的仗。再三强调:这是“从上头来的能力”,即圣灵的工作。在其他宗教里,人往往通过自我修行或道德实践来变得更纯净,或试图超脱苦海;然而基督信仰却明确指出,人无法单凭自己的意志与努力克服内在的罪性。我们若真正看清自己里面那被罪深深浸染的旧性情,就会深刻体悟神恩典的绝对必要。正因此,保罗才能在约翰一书4章4节里说:“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张大卫牧师也在多次讲道中提到,与其惧怕罪或在定罪感中瘫痪,不如在圣灵的能力里勇敢争战。这才是“在圣灵里的自由”,也是让“不被定罪”成为现实力量的根基。 Ⅱ. 领受儿子名分、救恩,以及成为神的儿女 罗马书8章的第二大主题(罗8:14-17)聚焦在“成为神儿子的人”这一身份上。“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罗8:14)在这里,保罗明确宣布:若我们在圣灵的引导之下,就不再是罪的儿女或肉体的奴仆,而是被纳入神的家。当耶稣在约翰福音第10章说“我是好牧人”,“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时,便指明我们当像羊一样,被牧者引导。同理,我们也受呼召要顺从圣灵的带领而活。 这一真理的核心在于“身份的转变”。救恩并不仅仅止于“罪得赦免”,而是从原本属罪与死的人,成为“神的儿女,得着儿子的名分”(参约1:12)。罗马书系统地论述了神借着耶稣基督的义,如何使罪人称义,并将他们接纳为“儿子”。在此,保罗对“儿子名分”(即“领养”)的概念格外重视。在罗马帝国当时,领养制度相当严谨,领养子女能获得与亲生子女完全相同的法律、社会与经济权利。张大卫牧师也常提及:若我们了解当时罗马的领养法规,就更能看清保罗所言“救恩的确实性”与“我们承受神产业”这番话的分量。 实际上,罗马帝国施行领养礼仪非常繁琐,而且一旦完成就绝不可被废除。通过三次象征性买卖(mancipatio)的程序,被领养的儿子切断了与原来家庭一切法律和债务关系,从而完全进入新父亲的家族,开始“全新的人生”。保罗说:“你们从前被罪、被魔鬼的权势所捆绑,但借着耶稣基督的赎价,现今成为神的儿子,进入了神的家。所以你们从前在罪恶体系里所欠的一切债务,已完全作废。”如今,我们在天父绝对的保护与慈爱之下。因此,保罗在罗8:15写道:“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要留意的是保罗所用的“不是再怕的奴仆之心”这句话。在罪的辖制下,人常活在恐惧中,因为罪的工价是死(罗6:23),律法和最终的审判之影时刻笼罩。但因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救赎,我们脱离了这种恐惧,而圣灵会内在地为此做见证。保罗在罗8:16说:“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这见证并非轻浮的情感波动,而是永恒且确凿的“法定证据”。罗马领养也需要许多见证人,而我们这灵性的“领养”有“神的灵”亲自作见证,这还有什么比这更坚定可靠的保证呢? 成为神的儿女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特权,但也同时伴随着一份惊人的责任。保罗在第17节说:“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我们是神的后嗣,意味着我们能够承受父神所拥有的一切。在哥林多前书3章22节,保罗更是大胆宣告:“无论是世界、是生、是死、是现今的事、是将来的事,全是你们的。”凭着信心进入神的家的人,将承受无限且荣耀的产业。 那么,既享有如此特权的人应该如何生活呢?罗马书8章17节下半句指出:“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也就是说,我们在奔赴神儿子身份荣耀的同时,也要走上基督曾走过的苦难之路。世上的宗教大多聚焦在“人如何脱离痛苦”,而福音不止于此——它告诉我们,正因为耶稣基督所走的是十字架之路,“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当我们跟随那位主,就必然要承担与主同受苦难的使命。 然而,这并非带来悲惨的终局。我们的苦难是在赐生命的圣灵里得到意义,并最终通向神的荣耀。回顾教会历史,无数信徒因为福音而甘于忍受世界的痛苦,可他们心中始终拥有这样的意识:因我是“神的儿女”、“与基督同作后嗣”,所以在地上受的苦难,在永恒的荣耀面前就显得不足为道。张大卫牧师也曾多次讲道说:“若我们真是天父的儿女,就不可在世上的患难与诱惑面前忘了这身份。”既然已经从奴仆被收纳为儿子,就再没有必要回到原本的奴役地位了;那旧有的法律效力和属灵桎梏已被完全废除。 总而言之,相信耶稣基督并不只是获得某种“宗教感悟”,而是被从罪与死亡的真实锁链里解放,完全转变为“神的儿女”。基督的灵住在我们里面,与我们同证“我已成为神的儿女”。在成圣的过程中,每当我们与罪争战、看见自己的软弱时,正是这“我属于神的儿女”与“绝不被定罪”的福音真理,成为我们重新爬起并继续前行的力量。也唯有依靠神的灵——圣灵,我们才能渐渐胜过罪、活出更加圣洁的样式。在这种爱的关系里,在基督十字架所显明的神圣之爱当中,我们享受“儿子”身份的生活。 Ⅲ. 同受苦难并盼望得荣耀 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继续谈到:已从罪中得释放并成为神儿女之人,其终极目标就是“荣耀”。换言之,在圣灵里,我们已经得救(称义),现在也在继续成就救恩(成圣),并最终要进入完全的救恩(得荣耀)。“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8:17)这告诉我们:虽然过程艰辛,却是一条极其蒙福、荣耀之路。在紧接着的8章后段(18-39节),保罗将宇宙性的恢复与复活盼望,以及信徒的坚定与神永不止息的爱,绘制得无比壮丽。此时我们只聚焦于8章1-17节,但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提到“既是神的儿女,又是后嗣”之后,马上就提到“必须与他一同受苦,才能与他一同得荣耀”。可见“受苦”在福音的脉络里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若不以福音为中心,很难理解这个“苦难”的概念。从世俗眼光看,被提升到高贵身份、成为承继产业者,应当远离痛苦、尽享富足才对。但耶稣亲身走的就是十字架道路,“因为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舍命”(可10:45)。当我们跟随这样一位主,自然也要走一条同样受苦的道路。 保罗接着又说:“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8)这些苦楚可以是外在的逼迫、内在的冲突、个人疾病、经济难处、人际关系矛盾、肉体软弱等等。但对“神的儿女”而言,这些困境都带着不同的意义。任何人一生中都会遇见苦难,可对基督徒来说,这苦难不是走向绝望或虚无的终结,而能藉着“十字架与复活”的真理被转化为走向荣耀的过程。耶稣十字架所象征的羞辱与痛苦,正是神最终的大胜利与智慧;照样,基督徒的苦难若与基督相连,也会在结局中发出光芒。 张大卫牧师也常勉励在苦难中的信徒:“不要逃避或只在惧怕里打转,而要稳固地确认我在基督里的身份,并让这过程成为向神献上荣耀的契机。”他特别强调:“若我们确知神是我们的父亲,那么不论经历怎样的考验,都终将看见神所预备的救恩之果实。”苦难并非我们主动选择的路,但当我们跟随基督之脚踪,就自然而然会参与那苦难。这苦难是短暂的患难,却为我们成就永远无比的荣耀(参林后4:17)。 神收纳我们为儿女,其终极目的就是要我们透过“十字架与复活”,进入祂爱子的生命。纵然罪恶充斥的世界,使基督徒行路艰难,且往往与世俗价值观冲突。甚至在教会内部,也会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罪的伤害而痛苦。但我们每次都要回顾:“我是神的儿女”,并再次求圣灵帮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缺乏、眼泪、痛楚,都可以在圣灵里被炼净,引领我们更像耶稣基督。 正因如此,我们在救恩的三个阶段——称义、成圣、得荣耀中,尚且处在与罪争战的“进行时”。我们已经得称义,却尚未达致完全的荣耀,所以免不了还会有罗马书7章所示的内部冲突。然而,保罗在罗马书8章1节宣告:“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这句话必须深深植入我们心里。若缺少这份不被定罪的确据,我们便容易在罪疚感中摧毁自己,落入撒但的控告里。保罗不愿见到这样的光景,所以他用“所以”这个词开始第8章,说明基督徒的成圣进程是以坚固的救恩根基为支撑的。 他在后文断言:“你们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并且“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8:15-16)。这是高于一切法庭证据的神圣担保。结果,我们能够呼喊“阿爸,父”,不再像奴仆那样惶恐害怕。更何况,我们既是后嗣,承受天父的荣耀,却也必与基督同受苦难。这正是“十字架的道理”,是惟有在基督里才会满溢出的喜乐之源。 保罗所说的“荣耀”,并不是世俗的辉煌或暂时的成功,而是“复活的荣耀”、“与神完全亲近”、“罪与死亡不再掌权的新天新地”里的永恒生命。在罗马书8章后半部分,保罗发出“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罗8:35)并回答“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8:37)。这是认识了“荣耀”真相的人才有的豪迈,也与现今“圣灵的内在见证”息息相关。因为圣灵亲自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因此无论现实多么动荡混乱,我们都能在心底宣告:“我是神的儿子,与基督同作后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卫牧师常引用罗马书8章,提醒信徒:“天国已经是我们的产业,但在神的国度不断临到的当下,我们也要记得自己被呼召去活出天国子民的生命。”正因我们是神的儿女,在地上的每一天就不再是虚无或徒然;同时,苦难也不再只是压得我们喘不过气的重担,而是可能成为我们被塑造为圣洁的工具。虽然我们依然软弱,但神的恩典却更显伟大。保罗也说:“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壹4:4)若我们怀着这个宣告生活,就不会被罪、诱惑和绝望打垮,最终能高唱得胜的凯歌。 因此,罗马书8章1-17节向我们展示了福音的精髓:借着信心被称义的人,在圣灵里不被定罪而得自由;他们成为神的儿女,在苦难中也能与基督一同走向荣耀。这当中环环相扣,涵盖了救恩的不同面向。我们已借着称义完全被赦免,但也要在成圣的过程中逐步更新;最终,在得荣耀的日子里得以完全。身处这宏大的救赎计划正中央,保罗一面宣告“你们是神的儿子”,一面又给予安慰。为进一步确保这点,他强调“圣灵亲自与我们的心同证”。任何控告,都无法推翻神的见证。 那么,我们该如何回应?第一,要对罪痛下决心,且常警醒;即使偶尔跌倒,也要抓住福音所宣告的“不被定罪”与“重新开始”的机会。第二,要常常意识到自己是神的儿女,面对惧怕时,就呼喊“阿爸,父”,借着祷告和默想神的话语来亲近祂。第三,要在苦难中不失盼望,让它塑造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更像基督。所有这一切,皆因“从上而来的神能”——即圣灵的大能所成就。 现今,许多基督徒在各自的生活场域面对形形色色、甚至严峻的试炼与诱惑。有时信心会动摇,甚至在罪咎中怀疑自己的得救如同保罗在罗马书7章的呐喊:“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正是对这样处境的人,保罗宣告:“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并透过“所以”这一连接词,鼓励我们不要陷在罪疚与绝望中,而要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称义”,继续走在成圣的道路上。同时又以“你们受的是儿子的心”这话宣告:“你们不再是奴仆,而是儿女。”要在儿子的身份中生活。 所以,保罗所阐述的福音,不仅让我们在圣灵里脱离罪的枷锁而得自由,也促使我们积极奔向圣洁、丰盛的生命。在通往荣耀的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遭遇苦难,但那苦难有如生产的阵痛,为我们预备更伟大的生命。保罗在罗8:23更写到:“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熟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在此,他遥望宇宙的更新与复活的奥秘。故而,对得救的神儿女而言,其生命从来不是被动的,也关乎整个受造物共同的期待和复兴;我们在这当中,与罪恶搏斗,也与圣灵共舞。 我们属于神的家,而这家之父就是全知全能的造物主;耶稣基督是长子,藉着十字架与复活成就了救赎;圣灵则内住在我们心中,引导、见证并使我们成圣。三一神同心合意地成就我们的救恩。无论处境如何,我们都可以对自己宣告:“我是神的儿女,与基督同作后嗣,没有任何事物能使我与基督的爱隔绝!” 张大卫牧师也深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多少诱惑和混乱,也看到很多人背负着沉重的定罪感和挫败感而举步维艰。所以,他更鼓励我们牢牢把握罗马书8章的讯息。基督徒的生命既荣耀又并不容易,但作为神儿女,终将有丰盛的得胜与喜乐。我们在圣灵里,通过苦难反而更得刚强,到末了,就会在基督的形象上得以完全,在得荣耀的日子里迎接神的完美计划。 纵观罗马书8章1-17节,可将其核心总结为三点:第一,在圣灵里的人决不被定罪,这是福音的自由。第二,我们领受了儿子的名分,成为神的儿女,此身份在法律和灵性上都已被确认。第三,身在世上,我们无法回避苦难,却因与基督同受苦难,更能与祂一同得荣耀。而贯穿这三条主线的关键,正是“圣灵的内住和见证”。有了这见证,我们就能在信仰动摇时仍然屹立;纵使面对罪的诱惑与自身软弱,也绝不会彻底崩溃。 最后,罗马书8章既是保罗所宣扬之福音的精髓,也让我们这时代的信徒重新省思:罪、律法、恩典、圣灵、救恩、儿子名分、苦难与荣耀等多元主题,如何交织并驱动我们的信仰之路。若我们或身边之人陷入“我真的得救吗?”“我常看见自己犯罪,就觉得绝望,这条路对吗?”这类疑问之中,我们就需要再度回到这段经文。正如张大卫牧师不断提醒的:记起福音的核心,高声宣告:“我已经得救了,在圣灵里永远不被定罪;我是神的儿女,也是承受产业的后嗣;即便苦难来临,我也可以与主同行。”其中包含了对罪的得胜、对生命的盼望,以及对最终得救的坚定把握。 在圣灵里的这种特权与恩典,完全源于神的爱。作为基督徒,罗马书8章的教导绝非可有可无;相反,在我们生命的各种阶段——无论是与罪争战时,抑或面对诱惑与考验时,亦或在深深的沮丧中——都必须再次拥抱这宝贵的真理。唯有此,我们才能在生活里不断呼喊“阿爸,父”,坚守与基督同作后嗣的宝贵地位,也靠圣灵之力唱响复兴与复活的赞歌。即便今世对神的国度理解尚不完全,我们仍能真实而确切地在地上享受那自由和喜乐。这便是赐给基督徒的“福音之乐”,也是罗马书第8章从一个“所以”开始的壮丽宣告所赐下的生命之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