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的告别讲道—张大卫牧师
Ⅰ. 使徒行传 20章的背景与保罗使徒的榜样 使徒行传20章17至35节的经文,记录了保罗在米利都召来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向他们作最后劝勉并道别的场景。我们通常称之为“保罗的告别讲道”,而在这段告别的话语中,保罗使徒的事工哲学、福音宣讲的核心以及教会存在的理由都被高度浓缩地展现出来。尤其借由此文本,我们能深入地探讨“旧约型教会”与“新约型教会”的差异,并在其中进一步省察由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帐篷事工(Tentmaking,下文简称TM)”的意义与重要性。 在米利都这个海边城市,保罗让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跋涉约50公里前来与他会面。与他们相聚后,保罗首先回顾说:“你们也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我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参见徒20:18)。这表明保罗在他们面前,过着一切公开、透明的生活。由这一简短言语即可直觉感受到,一位属灵领袖当有的透明度,以及如何透过自身的生命来彰显福音的真实性。保罗在事工现场并没有虚伪或言行不一;他提醒长老们自己是“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参见徒20:19)地走过来。这里的“谦卑”指向耶稣基督所示范的仆人之位、服事之路,而“眼泪”则意味着事工者并非只用头脑教导,而是因深切爱护并怀抱众灵魂,必定会流下的心灵表达。 从教会历史与整个救恩史的视野来看,保罗使徒所建立的新约型教会,与仅倚赖旧约祭司体系的“旧约型教会”显然有所区别。若将旧约型教会简化而言,就是过度依赖十分之一奉献(即“十一奉献”)的架构。这里并不是说十一奉献本身错误或不需要,而是想提醒我们:若整个教会的财务和运作都只绝对地依赖十一奉献,这其中可能衍生的诸多问题不可被忽视。张大卫牧师也是在相同脉络下提出相似观点。新约型教会在基督的福音里实践“施比受更为有福”(参见徒20:35)的主训,靠自身力量传扬福音,并由信徒同心协力建造、看顾教会。这种新约型教会形态,突破了旧约型教会单一财务依赖的结构,也为现代教会该如何传承保罗自费(自费粮)宣教的榜样,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思路。 保罗在事工中历经的苦难并不少。犹太人认为保罗背叛了他们,多次图谋杀害他;而保罗甚至说自己也不以性命为贵,只专注传扬福音(参见徒20:24)。在此我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保罗能有这样的态度?”因为他深切明白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展现的“为罪人开道路”的绝对价值,为了传递这福音,他不惜将自己完全倾倒。保罗在各城市传福音时,总是首先宣讲:“悔改吧,耶稣就是基督”(参见徒20:21)。指明罪,并宣告耶稣已为人赎罪——这是初代教会使徒们共同的福音讯息。保罗也清楚,唯有先经历悔改,救恩才能真正在人心里开始;若无悔改,就谈不上罪的赦免,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救恩。 在这一段,我们可以再次回想张大卫牧师多次阐述过的“教会论与末世论的关联”。当我们说基督论、救恩论、末世论是基督信仰的三大核心教义时,末世论最终指向我们一个关键课题:“我们要建立怎样的教会?”换言之,在等候主再来、盼望天国的信徒,现今在地上最要紧的使命便是建造教会。教会是基督用宝血买赎之地,信徒在其中成为肢体,要与世上的谎言与诱惑争战。坚固并守护这教会,即是拥有末世盼望之人的最终任务,也自然回归到教会论的重心之上。 现今有不少教会因财务问题或信徒人数锐减,而被迫出售或关门的事例屡见不鲜。报道中提到市场上挂牌出售的教会动辄数百上千座,已不算稀奇。原本应是主用宝血所建的神圣团契,为何会沦落到在世俗房地产市场被贱卖?这反映了当信仰削弱,教会又深陷于旧约型模式之中,无法适应时代变迁时,就难免发生这样的悲剧。更深入而言,这也印证保罗在本段经文中所作的预言:“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徒20:29),以及“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徒20:30)。世俗化、多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种种“豺狼”渗入教会,遮蔽福音真义,分散了信徒的灵魂。 面对这样的现实,张大卫牧师呼吁教会当回归使徒传统。其核心正是保罗使徒的“帐篷事工”。它处理的是“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得以在同一时间传福音、牧养信徒。它并非像旧约型教会那样,只有祭司或圣职人员依赖律法规定的十一奉献维持生活;而是鼓励教会共同体彼此配合,甘心乐意地奉献,也在必要时自行劳动,筹备事工所需经费,从而为教会的宣教与牧养注入生机。 确实,保罗在哥林多时,亲自支搭帐篷并售卖,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同时传扬福音(参见徒18:1-3)。必要时,他也接受同工或其他教会的财务支援,以便专心教导(参见徒18:5)。正因此,当他对以弗所的长老们说:“我这双手,凡你们需要的、以及我同人的需要,都亲手供应了”(参见徒20:34),此言恰能突显新约型教会的自立与健康。任何事工者明明有能力自立,却过度依赖信徒的奉献,并视之为“理所当然”,这在保罗的观点中是不相称的。相反,他总是运用自己的技能与恩赐,不让信徒蒙受不必要的负担,甚至倾注更多精力去给予和服事。 这样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教会领袖因自给自足而不易陷入世俗贪念或物质诱惑。其次,对于不信者而言,会更真实地看到“他们因福音而自立生活”的诚挚见证。第三,与教会内部是否富足无关,事工者在宣教与牧养时不会受到金钱羁绊。第四,教会整体能在甘心乐意的奉献与彼此关爱的团结中获得凝聚力。第五,当领受神所赐的福时,教会也能更畅通地把祝福流向贫弱者。保罗对长老们说:“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与这一思路息息相关。 因此,保罗与张大卫牧师都提醒我们——“旧约型教会”并非绝对错误,但若将其模式视为绝对或唯一,势必带来隐患。旧约时代,祭司和利未人全心投入献祭工作,他们赖其他支派的物质供应而活,这在当时有其必要。可到了新约,随着耶稣基督的救赎大工完成,教会形态也与旧约不同。教会并不只局限于“圣殿”那物理空间,而是在圣灵里互相祷告,以神的话连接成一体。经文宣告:“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表明教会是主用宝血所买赎,且神圣而尊贵的共同体。 这也与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真理密切相符:教会不可被世俗洪流与资本逻辑轻易吞噬;故而适当的对策之一便是“帐篷事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教会都要忙于经商或做生意。教会首要的职责仍是传扬福音、拯救灵魂和牧养信徒;TM只是在这过程中,为所需经费开启自立的通道。而教会带领者或同工也应秉持“先给而非先受”的心志,甘心将“施比受更为有福”视为喜乐的实践。 在当今许多教会纷纷倒闭,因负债或缺乏异象只能将堂址挂牌出售的时代洪流里,若要教会不失去健康本质,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保罗对以弗所长老们作最后叮咛时,最着力强调的一点是:“要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徒20:31)。这展现了属灵领袖的生命何等重要。即便口才与学问再出众,如果缺失对每位信徒火热的爱和责任感,就难以建立健康的教会。所以保罗也能说:“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参见徒20:26-27)。至于那些如今濒临倒闭,或被迫卖给世俗的教会,也让我们不得不发出严厉自问:“难道不是因为带领者未能完全传讲神的话吗?” 张大卫牧师在对比“旧约型教会”与“新约型教会”时,强调要“觉察时代的呼声”。如今我们正处在各种世俗思潮、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主义、物质至上、享乐主义乃至异端泛滥的复杂光景中。相比过去教会兴旺时期,仅靠“十一奉献或少数人捐献”来维持牧养保障的做法,如今更显局限。反倒是要走向世间,借由帐篷事工(TM)与社会语言相通,同时坚守不变的福音大能。这才是“传扬神国度,又不受生计掣肘或扭曲”的路径,也是当代恢复新约精神的教会图景。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全新主张。纵观教会历史,从初代教会到宗教改革之后的历代运动,都能找到“自费粮事工”的精神痕迹。马丁·路德曾批判修道院传统,但也大力倡导信徒在各自岗位上自立并实践福音。加尔文同样主张,教会要致力于在世俗活动、职业伦理等方面,对社会进行更新。近现代则有众多教会通过医疗、教育、救援等方式,为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从而拓展福音影响。然而,这些复兴浪潮在某些阶段,却退化成以特定制度或建筑为中心的教会运营模式,进而丧失了当初的生气,也失去了自立的精神。 因此,我们再次回到使徒行传20章,重温保罗对以弗所长老们“你们要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徒20:28)的警告。真正关怀羊群,不只是把他们带进礼拜堂、听完讲道就算结束。教会纵然面临财政拮据,也不可因此软弱而让福音式微;财务丰盈时,更不可用世俗方式过度挥霍。要时刻铭记教会是主用宝血所买来,不断警醒和更新自己,也要关注各种可能的事工方式;当今特别值得留意的,就是帐篷事工(TM)的实践。保罗提醒我们,如果教会或者带领者自己无法苏醒,因各种外在或内在的问题陷入停滞,就会日渐被“凶暴的豺狼”吞噬(参见徒20:29),或听从那些“说悖谬话”的人(参见徒20:30)。 张大卫牧师的教导再三强调,“我如今把你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徒20:32)在其中具有极重分量。支撑并维系教会的根基不在于某个人,而是神的话语与圣灵的工作。当教会中的每个人都住在神的道里,并身体力行,且以此经历圣灵的大能时,经济上的匮乏或外来的攻击都无法动摇教会。相反,若教会在真道上疲软,就给了“凶暴的豺狼”可趁之机,让“歪曲真理、引人跟从自己”的假教师与异端有机可乘。我们已在韩国及世界各地的教会,见识过各种异端与领袖道德破产所带来的苦果。 于是,教会亟需重新以使徒行传为蓝本,用保罗为典范的自费宣教精神与福音使命,来装备自己。正如张大卫牧师长久以来所呼吁的,“专心传福音”的同时必须结合“亲手劳作”的TM理念。这不仅是针对牧者或教会领袖,更是所有信徒都该有的使命,也是在践行耶稣“施比受更为有福”这句亲口所言的过程中彰显福音。牧养现场也可能获得充足的财务支持,就像保罗有时得到提摩太与西拉的资助。但当教会将这种“支援”视为理所当然或制度化时,教会内部往往会减弱属灵的动力。最后,这世上教会继续存在与运作的理由,带领者绝对需紧紧坚守并宣讲的核心,正是“我甘愿为福音摆上,同时也愿意亲手劳作”这一宣言与实质行动。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保罗“亲手作工、日夜教导、以泪劝勉每一个人”的那份热切与专注,这也是拯救日益衰弱的教会的有效方略。比如,张大卫牧师曾以“购买破败或即将关闭的教会堂址,重建为福音前哨基地”的方式来实践;其目的并非单纯买楼,而是基于守护那些原已建立、却即将消失的教产与当地灵魂,并将其再度点燃为传福音的火种。筹款则通过TM和信徒劳碌所得及自愿奉献,加上带领者与教会同心祷告,来逐步完成。等到地方教会重获新生后,又能收纳周围漂泊的灵魂,从而恢复健康并自立,再反过来支持其他教会或宣教地,形成良性循环。 在使徒行传20章这段著名宣告里,保罗说:“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这对当下依旧具有同样的震撼力。教会并非依赖华丽的节目或活动,而是立基于对灵魂的爱,对福音的委身,以及那以生命投入的眼泪与殷勤。张大卫牧师自述,在28年前即秉持这种精神创办教会,现在则要我们思考怎样承继前辈所走的道路。他也分享“每月阅读一两次《马太福音》第23章”,提醒自己不要沦为外表虔诚的假冒为善者。对事工者和信徒而言,这正是需要不断省察并效法的榜样。 概而言之,使徒行传20章中保罗的告别讲道,集中阐明了事工者的姿态、教会的本质,以及宣扬福音的方法论。保罗语带责备地说:“我已把神的旨意都教导你们,你们若失脚,责任就不在我身上。”这充分说明他已经彻底地用真理来装备信徒;而其根基是“悔改”。若无悔改,无论教会外表装饰得多么华丽,讲道多么精彩,终究只是虚有其表。只有在罪得赦免、靠耶稣十字架宝血得救的信徒,才会走进世间,以TM等方式传福音、帮扶软弱。当保罗说“我亲手供给自己和同人的需用”时,他就已为防范世俗诱惑并捍卫福音纯粹性,建立了最根本的防线。 所以,这段经文对“保罗的告别讲道”的归纳,并不仅是给一世纪的以弗所教会。当今韩国教会乃至普世教会身陷危机时,更需要聆听这一信息:主用宝血所建的教会怎能被抛弃,或挂牌出售?为何教会会因为债务、贫乏与异象缺失而关门?实际上,每逢教会财务充裕时,往往更易受到世俗化诱惑;陷入经济困境时,又易自我否定或自暴自弃。可保罗在经文中的见证,却是处处难关中也绝不停止福音事工;同工团队不仅能自给自足,若有其他教会支助就更加倍投入教导与宣扬之工。 Ⅱ. 帐篷事工(TM)与建立教会的实际 那么,帐篷事工(Tentmaking,下文简称TM)究竟是什么?张大卫牧师在献身礼拜(헌신예배)中为何如此强调此事工?它在实践层面又如何呈现其价值?简言之,TM源自保罗在哥林多靠制作帐篷自供所需,同时宣扬福音的典范(见徒18:1-3)。教会历史中常称之为“自费粮宣教”,指在宣教工场或牧会现场,不依赖外部资金或仅有最少支持,却仍积极传福音、服事当地百姓的方法。现代则常见“专业人士宣教士”模式,人们一边在海外或本土工作自立,一边传扬福音。 可在张大卫牧师看来,TM并不只是“工作+宣教”这么简单,而是让教会超越对“旧约型模式”的依赖,鼓励所有信徒都投身福音宣讲的新事工范式。它并非指教会要经营企业、把赚钱作为首要目标;反而是通过“为神国度,自愿劳动和奉献,甚至将赚来的资源用以建造教会、帮扶有难者”的一种灵命与物质管道。 据张大卫牧师所述,他所服事的教会有五大主要事工,所有信徒或多或少都在这些事工中服事、受益或间接参与。最近,其中一个即TM事工才正式成为教会完整的事工并举行了献身礼拜。这一点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说明自教会创立之初,TM精神就已潜移默化地贯彻;另一方面,在教会步入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才将TM正式编列为系统性事工,说明教会已作好更有条理地推动此福音扩展的准备。 常引用的经典案例是:保罗在哥林多邂逅百基拉和亚居拉,因同业(做帐篷)而住在一起(参见徒18:1-3)。他们因罗马皇帝革老丢的敕令被逐出罗马,但这对夫妇不仅信仰深厚,也颇具学识,得以与保罗一起制造并售卖帐篷,以此维持生计,同时建立教会。传统观点认为百基拉属灵造诣极高,故多处经文中,她的名字排在丈夫前面(徒18:18,罗16:3等)。他们甚至能为亚波罗这等口才出众的传道者作正确教导(参见徒18:26)。这些例子都说明,TM不仅是“副业”或“兼职”,更可能成为宣教最有力的途径。 基于初代教会的种种见证,张大卫牧师思考如何在教会内落实TM:教会领袖在要求信徒“多奉献或加大支持”之前,应先像保罗那样付诸行动,通过劳作获取资源,并以这些收入去援助有需要的教会或信徒。如此,教会就不再只是“消费单位”,而是“持续生产与分享”的团契。这也与“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的福音真理直接关联,构成从旧约型教会的单向奉献依赖,转向新约型教会模式的范本。 值得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位牧者或信徒都必须从事TM。有些人财力富足,可以全时间投入福音事工;也有规模较大的教会,财务无虞,牧者无需兼职。问题在于,若教会或传道者一味倚赖“供应”,往往会逐渐弱化福音的动力或陷入舒适区。保罗虽然有时领受提摩太和西拉带来的奉献,却总是因此更专注教导,不敢懈怠。一旦外援断绝,他便重拾帐篷制造以维持生计。这种弹性与属灵活力,使保罗事工结实累累,也使得他在与以弗所长老话别时能坦然宣告:“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 张大卫牧师多年在牧会现场实践的TM事工,大抵也是如此。教会可自行或与信徒们结合,通过经营某些事业或由信徒在职场、商业中获取的收益,共同用来购买濒临倒闭的教会堂址,或者投入宣教、救济等工作。如此形成“不是教会欠债,而是教会去赦免并帮助他人”的模式。并非要全盘否定牧者领取教会薪酬,而是要破除“我应该拿”的惯性思维。张大卫牧师实际上也在美国各地乃至海外,收购许多濒临关闭的教会堂并重新启用为福音前哨,通过TM、信徒自愿奉献和汗水,以及彼此同心协力,将资源投向宣教和济贫。这正是与新约教会“为拯救更多灵魂”的精神不谋而合。 在推行这些计划时,教会领袖与信徒都需一起祷告、讨论,决定方向后坚持执行——正如保罗预先警示以弗所教会即将面临的危险(参见徒20:29-30),在当今社会,教会走向外拓与社会互动之际,也注定会面临世俗浪潮与各异端的侵蚀。唯有秉持“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徒20:31)的警醒态度,TM才能不偏离“为福音、为牧养”这关键主旨。 除了能增强教会财务自主性,TM也可带动教会整体灵命转型:每位信徒在职场、商业或学业的“现实战场”上,都可意识到“我能在那里为基督作见证。”信仰不再局限于主日礼拜,而是融入全人生活。同时,若将TM所得的收益用于本地教会、海外宣教、慈善与教育,当“施比受更为有福”的生活观在群体中蔚然成风,教会就能真正成为“彼此相爱、慷慨分享”的共同体。为此举办的献身礼拜,便是再次宣告并提醒:“让我们一起挽起袖子行动,甘愿牺牲,拯救软弱者,最要紧的是传扬福音。” 当然,仅喊口号“像保罗那样做帐篷”,若流于表面,或把精力全投进经济活动而忽略福音主体,也会偏离正轨。对这一点,张大卫牧师一再警示:必须坚持“以圣经原则为最高优先”。保罗虽然会制造帐篷,但他永远先专注传福音,只有在生活无法维持时才自谋生路,并不以赚钱为最终目标。若个人或教会透过TM赚取大笔利润,却沉溺于自我享受或财富夸耀,那就背离了保罗“不贪图人的金银衣服”的榜样。那种所谓“成功”只是俗世意义的成功,与福音本身无关;因此,我们务必谨记“把自己和群羊交托神与祂恩惠的道,且不畏惧传讲神的全部旨意”(参见徒20:27,32)的初衷。 就张大卫牧师在教会创业及宣教实况中的做法来看,他最先看重的是“祷告、讨论和共同体共识”。正如保罗在向以弗所长老告别前,先与他们开了一场“领导者会议”。如今,当张大卫牧师收购停业教会、重启其福音事工时,也是与教会同工长期祷告商量,确定方向后坚定前行。初代教会也有相同特征:使徒和长老们聚集,寻求圣灵带领,协商教会的方向与问题(如徒15章耶路撒冷大会)。 因此,TM在教会里作为正式事工成立并举行献身礼拜,意味着教会从此更系统、更成熟地以TM方式获取资源,支持事工:让教会不仅能自我供给,还可帮助其他陷入危机的教会,并将福音传至地极。它可视为对“旧约型教会的单一财源结构(十一奉献为主)”的补充,乃至超越,也是一条能扩张福音广度的“新约型教会成长模式”。如今时代中,上千座教会挂牌出售的危机感,也让我们更清楚:TM不只是经济活动,更是神圣使命。 张大卫牧师在TM献身礼拜上,往往会严肃发问:“面对大批倒闭教会,我们是否真的竭尽全力了?”同时,他呼吁紧抓“耶稣基督的福音、圣灵及神的国度”这一根基,让每位信徒先自省、悔改,“为自己,也为群羊谨慎”(徒20:28),并在此艰难世代竭力保持教会的健康。若教会正在世俗洪流中逐渐坍塌,TM就是提供自立并服事的务实道路,是对当代教会处境的具体回应。 从本质上看,张大卫牧师所说的TM并非新发明,而是重拾初代教会纯真且充满动能的方式。教会领袖不可沦为假冒为善者,而应坚持完整的福音信息;信徒则在各自岗位上自力更生、见证基督;教会整体将结出的果实用于帮助软弱教会或未得之民。如此,教会在弥漫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的时代,更能高举“唯有耶稣基督是道路与真理”的绝对性。 使徒行传20章所显现的新约型教会精髓,正与“帐篷事工精神”紧密相连。耶稣所留下的“施比受更有福”、“道路与真理唯独在我”等教训,无不严肃地拷问教会的使命与方向。张大卫牧师也认定,惟有重新发掘使徒传统,才可能突破当前旧约型教会所面临的困境。而TM正是让“人人皆祭司”的新约教会结构再度活跃起来的切实路径,使信徒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福音。 教会的基本精神当是:“我愿意亲手劳作,帮助软弱者,为福音倾尽所有。”保罗曾如此宣告:“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见证神恩惠的福音。”张大卫牧师继承保罗的心志,屡屡提醒:就算教会日渐兴旺、事工范围扩大,也别在金钱与名誉的诱惑里迷失,反倒要更加警醒,守护主用血所买的教会,拯救那些被迫挂牌出售、行将就木的堂址,使福音更广传。 此次TM献身礼拜之所以意义非凡,就在于教会正式宣示,将透过“甘心给出”来对“地区与世界宣教现场”施加更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再次宣告保罗的立场:“我未曾贪图任何人的金银或衣服。”无论是教会经费,还是个人奉献,一切都是为了“传福音、扶助软弱”而存在。通过TM事工,教会成员也能成为“天国商人”:在诚实正直、热诚与泪水的工作中赚取资源,然后甘愿将其再次投资于福音,好让耶稣基督所走的“舍己与牺牲之道”在世界上活灵活现。 当下教会普遍遭遇震荡、倒闭的局面,使得帐篷事工不仅成为“其中一个选择”,更渐渐浮现为关乎教会能否回到根基的关键。圣经见证,保罗早就以生命实践了这条路;张大卫牧师及许多同工,则在当代继续延伸它。若要让“旧约型模式”的教会蜕变为充满新约生命力、动态性的教会,就必须回到保罗那种“靠双手赚取生活,努力传扬福音”的状态。并让全教会一起在组织层面、服事层面共享这愿景,好将活泼的福音带给这世代饥渴的灵魂。正如保罗提醒:“你们应当儆醒”(徒20:31)——通过具体的帐篷事工来实践并结出果实。张大卫牧师也正是在TM献身礼拜中宣讲这样的新约型教会异象,这或许是教会未来最重要的起点。 www.davidj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