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耶路撒冷会议与教会的传统——唯靠信心、唯靠恩典
耶路撒冷会议(参见《使徒行传》第15章)在教会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其核心议题在于:不遵守律法的外邦信徒,或者说拥有与犹太教不同文化与传统的人,只要相信耶稣基督,是否同样能够得救?围绕这个问题,教会当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使徒们在此会议上明确宣告了“得救的唯一道路就是唯靠信心,也唯靠恩典”的真理。正是这一决定,使教会在保持普遍性的同时,奠定了超越地域与传统边界的基础。此后,教会也因此能够迈向世界福音化的道路,让福音在无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之中开花结果。
张大卫牧师将耶路撒冷会议使徒们所作的决议视为“教会在信仰与职事这两大支柱之下,如何在同一信仰基础上得到答案”的典范。他强调,当教会内部出现分歧时,不应只是一味坚持个人主张或偏见,而应当透过使徒和长老的判断,并在祷告与以神的话为中心的分辨中,共同在基督及使徒的根基之上建造教会。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正是教会美丽的传统:在不损害“唯靠信心、唯靠恩典”这一救恩核心真理的前提下,对于敬拜、服事、团契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应当通过祷告和彼此协商的过程来达成共识,从而实现教会的合一与拓展。
在耶路撒冷会议结束之后,保罗和巴拿巴再次出发,去探望外邦教会(徒15:36)。他们商定要重访那些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撒下福音种子的外邦教会,了解那里的信徒是否健康成长。即使耶路撒冷会议已经决定“不再给外邦信徒加上繁重的律法之轭”,也依然需要实际地回访和确认这一决定在弟兄姊妹的生活中是否得到落实。就像“撒种之后并非就此结束,还要不断浇水、除草”一样,教会和信徒也需要持久的关怀与照顾。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或研讨会中也常常强调,“牧养”和“持续的照顾”对于教会而言是何等重要。
在张大卫牧师看来,“教会成长的秘诀”并不在于巨大的活动或一时的热情,而在于传扬耶稣基督福音之后,能否紧紧跟进、彻底负责的牧养和灵性保护。要让那些听到救恩之奥秘的人在试探和诱惑中不至动摇,就必须不断用神的话语和祷告来培养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切实地享受“唯靠信心、唯靠恩典”所带来的救恩。保罗和巴拿巴决定“再去看看他们吧”的提议,恰恰浓缩了今日教会成长的重要属灵原则。
耶路撒冷会议的核心结论之一——“不要再给外邦弟兄加上重担”,为教会普遍性的扩展以及彰显福音本身的大能,提供了决定性的契机。然而,为让这一决定在实际的牧养中结出果实,像巴拿巴、保罗这样的领袖仍需回到各地教会传扬并落实会议决议。张大卫牧师平时也一再强调这一点:不管总会或会议的结论多么美好,若要在教会现场真正扎根并结果,就必须有“造访”和“检验”的持续牧养相配合。
总而言之,耶路撒冷会议的意义在于:教会群体以“信心与恩典”为聚焦点,一旦出现教会法规或神学议题,便能一起祷告、讨论、分辨并达成合意,从而确立一种教会的传统。这个传统贯穿教会历史的进程,一直到今天,都成为教会彼此连接、共同成长、如同一个肢体般行动的动力。张大卫牧师也发出呼吁:“我们也应该如此!”他强调,教会理当效法这在漫长宣教历史中建立起来的“信仰与职事的健康平衡”。
2. 巴拿巴、保罗与马可的冲突及和解的属灵意义
《使徒行传》第15章下半部分记载了保罗与巴拿巴之间产生的冲突,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主题。巴拿巴主张再给马可(约翰马可)一个机会,即使他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半途离去,而保罗则强硬反对,认为“他在旁非利亚离开我们,没有与我们同工,带他去不合适”(徒15:38)。最后二人“起了极大的争执”而分开(徒15:39):巴拿巴带着马可前往居比路(塞浦路斯),保罗则挑选了西拉,前往小亚细亚地区继续建立教会。
张大卫牧师将这个场景解读为:从教会“大图景”来看,这并非毁灭性的分裂,而是为了更广阔的事工版图进行的合情合理的分歧。巴拿巴对马可这位“心志较为软弱,但极其宝贵的人才”不肯放手,希望继续培养、鼓励,使其重新站立起来;保罗则持有开拓者的呼召,坚决投身“上阵不退”的福音最前线。用二元对立的标准去论断孰对孰错并不合适;不如说,二人都怀着对教会的真挚热忱,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事工方向。
其结果是,巴拿巴与马可在居比路持续传扬福音。后来,马可也成长为彼得的翻译者,并据传成为《马可福音》的作者之一。而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与西拉、以及在路司得与特庇所遇见的提摩太等人一同,把福音从小亚细亚传向更远的欧洲(马其顿)地区。这次冲突虽围绕着教会的核心使命展开,但最终却让福音传播的范围更为广阔。后来保罗在写给提摩太后书和腓利门书时,也再次提及需要马可的帮助,可见彼此又回到了相互和好的同工关系。
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关键的教训:第一,“教会事工可以有所不同”。这并不是说巴拿巴与保罗的分开就是悖逆神的巨大纷争,而是神分别带领,一方走向更艰险且进取的开拓现场,另一方则专注于细腻地关怀某个人灵命的成长。有时有人无法马上站在福音前线,有时则需要具备充分的体力、决心与果敢才适合迎战。神正是这样引导不同的人走上各自的道路,最终都为了拓展福音。
第二,巴拿巴所展现的“牧者之心”,在于始终不放弃那些灰心失意的灵魂。当初是他向耶路撒冷教会推荐保罗,帮助保罗被接纳为使徒(徒9:27)。后来,他又拥抱看似软弱的马可,给他再次的机会,使其最终成长为福音书的作者之一。人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而巴拿巴会留意发掘对方的潜力,不轻言放弃。张大卫牧师常常鼓励在教会服事中也要秉持这样的态度:即便在教会内部出现冲突或有人受伤离开,也要始终带着爱与责任去关怀到底。
通过巴拿巴与保罗的冲突,我们能看见:教会并非以“谁赢谁输”来衡量事情的结果,反而在基督里,每个人的角色或方向不同,却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真正威胁教会的“更大冲突”往往是相互诽谤、造成分裂,而这里所呈现的冲突则是“事工路线的分岔”,结果却是更大的宣教版图与之后的和好,以及《马可福音》的诞生。对此,张大卫牧师评价道:“基督的身体不会被击碎,冲突固然会发生,但有时是为了成就更大的合一。”若是教会只会彼此伤害,走向“毁灭性的分裂”,那就绝非圣灵的果子。教会唯有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在一起,任何的冲突都可能成为神用来带来复和与扩张的管道。
3. 开拓、关怀,以及圣灵的带领——宣教的未来
在踏上第二次宣教旅程时,保罗一行人经过叙利亚、基利家等地,“兼顾各教会”(徒15:40-41),并传达耶路撒冷会议所决定的教义与实践指引,鼓励他们在信仰上坚定不移。这个过程中,教会不仅在质上得到成长,同时每天也有人数的增加(徒16:5)。张大卫牧师强调:“当教会能够在信仰与职事上坚守正道时,往往就会经历爆发式的成长。”这也正是初代教会的亲身经历。
然而有趣的是,保罗本想在亚西亚(当时指小亚细亚,也就是今土耳其西部)继续传道,却遭到“圣灵禁止在亚西亚讲道”(徒16:6)的拦阻。接着又说,“到了每西亚的边界,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允许”(徒16:7)。保罗是个事工热忱无比的人,但若是圣灵与耶稣的灵阻拦,就只能停步。最终,保罗下到特罗亚,在那里看见一个马其顿人的异象,“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徒16:9),他便因此跨出了通往欧洲大陆(马其顿地区)的第一步。
在这样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圣灵的带领”才是教会开拓与宣教事工的根本动力。张大卫牧师将保罗一行进军马其顿解读为:“神要让福音传向更广阔的大陆与更广大的世界。”保罗或许想凭自己的热心先把亚洲范围全部福音化,但神的心意或许可见更深、更迫切,他要保罗立刻前往欧洲大陆,那里的灵魂在等候救恩。所以,神用“道路关闭”的方式将保罗引向特罗亚,又借着异象给予清晰的指示。这也成为现今教会学习的榜样:当圣灵开门或关门时,我们要敏锐顺从。
张大卫牧师常常称当代教会为“正在续写《使徒行传》第29章的教会”。因为《使徒行传》虽然到第28章就结束了,但纵观教会历史,圣灵持续带领教会,福音也一直拓展至地极。换言之,当今的教会实则在续写“使徒行传29章、30章”。从这个角度看,耶路撒冷会议所展现的“群体合一与决定”、保罗与巴拿巴冲突所显明的“在冲突中实现更大拓展的恩典”,以及马其顿异象所代表的“圣灵具体带领”,都成为构建“使徒行传29章式教会”的核心原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大卫牧师提醒说,仅仅拥有教会开拓的热情并不能满足宣教需要。每在一处开拓教会,都应该规划如何长期关心、牧养当地的信徒,帮助他们走向自立。正如保罗所说:“我们再回到各城,看望弟兄如何”(徒15:36)。如果教会只是建立后就放任不管,就像父母生下孩子却不养育一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而,传福音与开拓之后,必然需要“关怀”与“持续的牧养”紧随其后,而这一切也都在圣灵的主宰之中进行。
当教会在圣灵带领下不断拓展之时,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冲突或阻碍。就像保罗在小亚细亚被阻挡一样,今天也有可能因为政治变动、国际局势、签证问题、当地教会内部矛盾等多重原因而受阻。但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被拦阻并不意味着结束。”或许在被拦阻之处,神早已安排好他人或另一间教会继续接力;也或许神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条更需要的道路。因此,宣教开拓者在遭遇阻碍时,不是泄气,而应当更加敏锐地寻求那些已经开启的新门,继续“勇往直前”。
综上所述,信仰群体当以“唯靠信心、唯靠恩典”的救恩真理为中心。当教会内部产生冲突时,应当透过祷告和彼此合意来彼此建造;而在教会开拓方面,更要谨遵圣灵的带领,将福音传到更广阔的地方。整个过程中,教会不断成长,也使福音能超越各种文化与国境,这正是《使徒行传》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当我们遵照耶路撒冷会议的结论,专注于救恩的本质,不用律法捆绑人心;如同巴拿巴与保罗的事迹那样,在冲突之中依旧不放弃彼此;最终顺从圣灵的带领,教会就能在各样处境中传扬主的福音。
张大卫牧师在引用《使徒行传》第15~16章的信息时,呼吁现代教会:“必须尊重像耶路撒冷会议这样具有公教会性与教义性的决定和传统,但若要真正落实在教会现场,就需要巴拿巴、保罗,以及马可这样各种不同角色的同工一起配合。即便过程中发生冲突,也不要走向毁灭性的分裂,反而可能通过冲突迎来福音疆界的拓展。关键在于教会是否拥有呼求并顺服圣灵带领的灵性,如此才能将‘使徒行传29章’继续谱写下去。”不论教会已历经30周年、50周年,还是刚刚开拓不久,这些原则始终适用。
最终,我们认识到,教会既是“被召聚的人”的群体,同时也肩负着“走出去召人归主”的使命。那群唯靠信心、唯靠恩典得救的人彼此相顾,又走向世界见证福音,在此过程中圣灵的大能与带领会不断彰显。耶路撒冷会议的结论、巴拿巴与保罗的分歧,以及马其顿异象所象征的《使徒行传》15~16章的故事,都在催促我们不要停留在过去的会议或决定上,而要在新的环境下“继续拓展宣教的疆域”。
张大卫牧师还说:“如今是一个新时代,五大洋六大洲都成为我们的教区。”在这个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的高速交通与通讯时代、文化交流机遇空前的时代,教会更要敏锐地顺从圣灵的带领,迈开脚步。同时,对于那些被派往海外的宣教士与开拓教会,也切忌让他们孤单前行;正如耶路撒冷会议之后,巴拿巴和保罗去探望各地教会一样,我们也要不断走访、教导并鼓励他们。唯有如此,主“爱他们到底”(约13:1)的心肠才能借着教会彰显,也唯有如此,教会才能在世上任何角落仍然坚守并见证福音的大能。
即使《使徒行传》的年代与我们今天身处的现实有着巨大的时空差异,但“唯靠信心、唯靠恩典”的救恩中心、“在冲突中反而带来更广阔拓展的教会”这一属灵原则,以及“顺从圣灵带领的开拓与关怀”这三大要点依旧有效。张大卫牧师向我们发出挑战,要将这些真理具体运用在牧会、宣教以及教会未来的蓝图之中。他宣告说:“直到主再来之前,教会不会停止前进。即使发生冲突,也会走向更大的合一;即使被阻挡,也会出现别的开放之门;最终必使万国万民都充满对主的认识。”这正是从耶路撒冷会议开始、延续到21世纪的初代教会美好传统。建立在此传统之上的现代教会,也必能更加坚固地迈步向前,让福音传遍世界各地众多失丧的灵魂。这就是《使徒行传》仿佛“开放式结尾”般给予我们的——“续写使徒行传29章”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