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是夜间 – 张大卫牧師

Ⅰ. 「无视爱致的背叛之地」

在《约翰福音》13章20-30节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犹大吃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了。那时是夜间。」表面上,这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叙事,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极其重要的属灵信息。张大卫牧师在多篇讲道中,都引用这段经文来强调:人内心深处潜藏的背叛心理如何与上帝的爱相冲突,以及当这样的爱已经摆在眼前却仍未被紧紧抓住时,那顽固的心最终会带来怎样的悲剧。在此,「夜」这个词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代表一种人自愿走进「黑暗」世界的属灵状态。选择背叛耶稣的犹大,正是走进了那「夜」里。对于在教会生活或信仰道路上已经走了许久的人而言,这件事仍然是一个警钟。张大卫牧师反复提醒:「我们也随时可能堕入那背叛之地。」

事实上,耶稣在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已经知晓犹大会背叛。然而,耶稣依旧呼召犹大作门徒,甚至让他掌管钱囊,并在最后的晚餐席上将他安置在身边。这样的安排是耶稣要给犹大最后悔改、回头的机会,彰显了祂对犹大的爱。但犹大并未将这种爱转化为胜过「自我算计与欲望」的动力,反倒把耶稣当作可以交易的对象。于是,简单的一句「那时是夜间」便宣告了犹大悲剧性的结局。对此,张大卫牧师评论道:「爱就在我们眼前,但若不接受它,人就会坠入看不见的黑暗里。」

因此,犹大的背叛并非只是「历史事件」或「少数恶人」的例子。犹大曾亲眼看见耶稣、亲耳聆听教导、近距离见证过神迹奇事。如果从教会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是「热心会友」的样子,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是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与耶稣同行的过程中却累积了不少疑惑与不满。耶稣的行事方式似乎与世俗的成功标准相去甚远,犹大对此渐生疑虑;看到事工并不富足的状况,他觉得效率低下;最后,他开始私自挪用钱囊,甚至最终选择用钱出卖主。张大卫牧师警告:「背叛从来不是一瞬间的事件。当微小的不满与贪念在心里生根,而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我们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跌入无法回头的深渊。」

在《约翰福音》13章20节,耶稣说:「接待我所差遣的人,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上帝。」从表面看,这是鼓励信徒要善待并尊重耶稣的仆人,但更本质上,却是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当神亲自来到世上时,你们究竟如何对待祂的爱?」然而,就在这番话之后,耶稣便直言:「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在这充满恩典与爱的宴席——即最后的晚餐上,竟潜藏着最极端的背叛,既讽刺又鲜明地展现了人心的反转之快。张大卫牧师指出:「同样的事情今天也可能在教会里发生。即便我们一起参与恩典的礼拜和圣餐,但对某些人而言,这份爱始终无法真正传达到他们内心,反而会让他们关闭心门、走上背叛之路。」

犹大最终未能回头,这一点格外具有警示意义。耶稣曾在把饼递给犹大时,再一次给予他「最后的回转机会」,可犹大领受了这饼后立刻就出去了。《约翰福音》记录说:「那时是夜间」,既说明了时间,也象征犹大的灵魂堕入黑暗。张大卫牧师对此评述:「我们在教会里也时常领受圣餐,分饼喝杯,与主的身体和宝血有分,可有人依然会在这爱面前心生刚硬。」这再次提醒我们,光有教会礼仪或传统,并不代表能自动得到救恩和享受神的爱。

当耶稣说到「你们中有一人要卖我」时,其他门徒并不清楚那人是谁,也不明白犹大内心已经如何扭曲。张大卫牧师将其解读为「教会的属灵冷漠」或「彼此缺乏深入的关怀」:在外表上,门徒们似乎同吃一桌饭、同作事工,也显得关系紧密,却没人察觉犹大正被疑惑、不信、不满、冲突吞噬。如果教会仅仅满足于外表的热闹或一起做事,像犹大这样的人就在背叛之路上越走越远,而无人施以援手。为此,张大卫牧师呼吁:「教会应当时刻保持警醒,真正关注彼此的属灵状况,以实际的爱相互扶持。」

犹大最终走向背叛,其根源在于他「没有把耶稣的爱当作爱来接受」。当马利亚打破玉瓶、把香膏浇在耶稣脚上时,犹大却认为这是浪费。从世俗标准来衡量,主的慷慨之爱似乎过于“无用”。同样的心态在现代教会中并不少见:有些人会因为主的话语而尽心顺服、甘心献上“玉瓶”,可另一些人却冷嘲热讽:「这对现实真有帮助吗?」于是,爱便被当成一种空谈;当发现对自己不具备实质利益时,任何人都可能转身背弃。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当下那一刻,就是背叛开始的时刻。」

而且,这种背叛并不会一口气就走到尽头。在犹大决定以三十块银子卖掉夫子之前,他的内心裂缝早已在扩大。他因对耶稣的偏见、对金钱的欲望、对耶稣“难以满足世俗期望”的不满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走向极端。我们的信仰生活亦然:若放任小小的疑惑发展,它会变成不满;不满累积后,会演变成对教会的批评;批评再加剧,就可能走向定罪与背叛。所以张大卫牧师严肃提醒:「当我们心中隐隐滋生出某些负面情绪或疑惑时,必须将其交托给圣灵,及时处理。否则,它可能推着我们一步步走向无法挽回的境地。」

「那时是夜间」这句话,正象征性地揭示了背叛带来的结局。离开了赐下光明与生命的耶稣,进入黑暗之中,意味着灵魂深处被绝望与罪恶的阴影所笼罩。即便人在教会、拥有所谓的“宗教生活”,也可能随时把自己圈禁在黑暗里。外表也许看似虔诚,但内心却充满世俗欲望,对爱之光蓄意关闭大门,最终就是离开了耶稣的道路。张大卫牧师由此警告:「若发现自己内里正迈向那黑夜,就应立刻向圣灵寻求帮助,停住脚步;否则,纵使到了最后关头,也可能不再回头。」

当这类背叛发生在教会群体内部时,其破坏力尤为强大。来自世俗的讥讽或攻击,至少是外部因素,还能有所预期。但若原本公开承认信仰、一起服事的“自己人”选择背叛,甚至主动参与破坏教会,那对群体造成的打击格外沉重。犹大原本最贴近耶稣,却成为永远的背叛象征,这正是最戏剧化的写照。所以,「无视爱所导致的背叛之地」并非仅存于他人身上,而是所有教会、所有信徒都应当警惕的潜在威胁。张大卫牧师对此发出警告的同时,也强调:「虽然这条路通向黑暗,但上帝依旧敞开了回转之途,问题在于人往往顽固地抓不住。」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走上背叛之路,并保护教会呢?张大卫牧师首先建议我们扪心自问:「我是否真心相信并接受耶稣的爱?」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耶稣所展现的爱,太“粗糙”或有时“缺乏效率”。有人认为那是财务上的浪费,或感到那与世界追求的名声或力量并不相符。然而,正是在这个关头,我们必须警醒:“若不能把爱当作爱来接受,背叛就开始了。”当耶稣的价值观与世界冲突时,我们反而要选择主的道路,让自己活在光中。只有当我们愿意坚持跟随主,背叛的种子才会被连根拔除,爱才能在我们生命中生根发芽。

总的来说,《约翰福音》13章20-30节里那句「那时是夜间」并不只是描述时间上的黑暗,更是突显了人的灵魂在背叛与罪中的顽固。犹大曾与耶稣同甘共苦三年之久,也受托掌管钱囊,最后的晚餐依然紧邻耶稣,但当他把耶稣的爱视为“无法给我带来好处之事”时,他还是走上了背叛。今天,对于长期在教会生活、身居要职的信徒而言,这同样是一大危机。即便外表热心、看似敬虔,若内心对于“这条路对我真的有益吗?”存有怀疑或贪婪,也可能有天转身离去,投向那黑夜。张大卫牧师嘱托:「为防止这一幕发生,必须常常借着神的话语和祷告省察自己,不要姑息那些微小的罪与不信。」因为「无视爱所导致的背叛之地」并不遥远,而是随时可能出现。


Ⅱ. 「最后的人的固」

在《约翰福音》13章27节,耶稣对领受饼的犹大说:「你所要做的事,赶快去做吧。」这并非单纯地催促他快点行动或是嘲讽。耶稣已然看透犹大的背叛之心,知道那将以灭亡收场。同时,这节经文也显示:拥有自由意志的人若决心不回头,耶稣并不会强行阻拦。张大卫牧师在解读这段经文时常说:「爱从来无法被强制,耶稣不会用压制的方式来改变我们的心。」虽然身为全能的神,耶稣完全有能力强行扭转犹大的决定,但那就不再是真正的爱之关系了。

最终,犹大无视了主最后的劝勉,一头扎进黑暗之中。「他立刻出去;那时是夜间。」这夜晚既是物理上的黑夜,也代表属灵层面的暗影。犹大舍弃爱之光,选择了自己的黑暗道路,耶稣最终不再阻拦。张大卫牧师强调:「这画面让我们看到‘人心的顽固’会导致何等严重的后果。」即便身处教会,享受美好的敬拜、信息、圣餐,也可能因为内心的封闭而对主说:「这条路并不适合我」、「这并不符合我的利益」,并且顽固到底。若真如此,主最后的劝勉也将无济于事。

当顽固达至极限,撒但就会更深地侵入心灵,最终引向罪与毁灭。犹大卖主后,虽然感到懊悔,但却没有走向「真正的悔改」。他只是后悔,却没回到耶稣面前,结果在魔鬼的诱惑下选择了极端的自我了断。张大卫牧师对比彼得的例子指出:「后悔与悔改是不同的。」后悔只是意识到自己错了并痛苦,却未必真正下决心离开那罪。而悔改则是在承认自己的罪后,立志远离并回归主前。彼得三次否认主后也曾痛哭,但他最终真心悔改,被主饶恕;犹大则在后悔中被撒但吞噬,走上绝望。由此也见证了人的顽固若被撒但利用,会将人彻底葬送。

另外一点不可忽视的是,有时教会中的职分或事工本应成为蒙恩的管道,却也可能演变为犯罪的途径。犹大负责管理钱囊,本意是耶稣对他的信任与栽培,然而他却把这职分当作攫取利益的机会,以金钱的角度来衡量整个事工。最终「掌管钱囊的人竟卖了主」,形成巨大的讽刺。张大卫牧师常提醒:「当教会复兴、恩赐丰盛时,往往会出现把这些恩典当作‘获取世俗利益’的机会之诱惑。」若领袖或同工滥用资源、权力,就可能引发「内部的背叛」。所以教会要倍加警醒,特别是领导层需常常省察自己如何行使这份恩赐与责任。

「最后的劝勉与人的顽固」这个主题,尤其值得我们在受难节前的预备期(四旬期或称“大斋期”)深思。就在耶稣即将踏上十字架道路时,门徒群体中竟爆发了最极端的背叛。即使一个教会看似充满恩典、弟兄姊妹也显得同心,可能也有人的心门完全关闭,让撒但趁虚而入。张大卫牧师警示:「即使在圣礼与信息看似丰盈的教会,也得警醒,因为若有人内心正在培养背叛种子,等那彻底被撒但掌控时,就会导向无法挽回的毁灭。」再辉煌的敬拜与热情侍奉,都无法阻止某些人选择背叛。

此时,主并非不曾给予多次警示。祂会透过讲道、敬拜、祷告,透过弟兄姊妹的劝勉与爱心,不断呼唤:「回来吧,敞开心扉,我仍然爱你。」但若仍坚持顽固,就可能像犹大那样,最终只剩下那句:「你所要做的事,赶快去做吧」——即主不再勉强挽留。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爱的痛苦与上帝的尊严」。上帝并不把人当机器控制,祂渴望人能真心回应;若人坚持到底不愿回转,上帝也尊重这自由意志的选择。

然而,这背后的代价极其惨痛。在教会内部出现的背叛,会给其他信徒带来深重的困惑和创伤。对那些信心软弱的群体,或许会产生「原来教会也不过如此」的极端失望,甚至导致教会分裂。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中提及:「初代教会也面临各种背叛与分裂危险,但使徒们通过不断地警醒祷告、彼此关怀才得以克服。现代教会同样要彼此察看、彼此相爱,不可忽视任何可能萌芽的背叛。」不能只看对方表面热心,就武断地认为「他应该没问题」,却不实际关心他是否正被疑惑、不满或世俗欲望裹挟。

由此可见,「最后的劝勉与人的顽固」实实在在地摆在所有人面前。即便教会处于恩典之中,也难保有人暗自拒绝这份恩典。如果他始终坚持拒绝,耶稣终会说出那句「你所要做的事,赶快去做吧」,不再多言。那之后,余下的就只有夜的黑暗。尽管他清楚知道有爱的呼唤与得救的机会,却依然顽固地放手。结局便是那无可挽回的毁灭。为此,我们必须警惕自己内心是否也在滋长顽固。不要以为某次特会或强烈灵修经历就一劳永逸。心硬会不断以新的面目出现,摇动我们。张大卫牧师说:「所以我们要不断用神的话语与祷告来省察自己,敞开心扉,重拾主的爱。唯有如此,才能抵挡那顽固之心的再度发作。」

在教会群体层面,我们也应当扮演「彼此最后劝勉」的角色。如果发现有弟兄姊妹因为疑惑、不满而处于迷茫,就要在他彻底跌入背叛之前,竭力帮助其回头。透过爱心的关怀、祷告的守望、真诚的提醒,让他的心不至于愈发刚硬。若缺少这种真切的爱与付出,最终犹大式的悲剧就可能上演。张大卫牧师称此为「彼此灵魂的托付伙伴」:教会并非只是同在一栋建筑里聚会,而是真正彼此负责、彼此牧养的爱的共同体。

最后,我们不要忘记:即便在人的顽固中,上帝仍能成就祂的计划。犹大的背叛固然是极其恶劣的罪行,使耶稣陷入苦难,但在这苦难中,耶稣借着十字架完成了人类救赎。上帝能使人的恶也反衬出祂的大能与美意,但这并不意味着背叛者就能免除责任。犹大为自己的罪付出了沉痛代价,后悔却不悔改,最终自我毁灭。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常说:「神的旨意终将成就,但我们是选择顺服而被神使用,还是选择抵挡以至于自招审判,这是我们个人必须背负的责任。」这正是自由意志的重量,也给了我们严肃的提醒。教会应当从犹大的教训中看到:人在「最后的劝勉」面前,若依旧顽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我们必须警醒,不可对这种危险熟视无睹。


Ⅲ. 「悔改救恩之路」

当犹大的背叛达到顶点时,耶稣开始走向十字架之路。这是一个矛盾的对比:人在这时犯下了最深重的罪恶,上帝却在这同一时刻展开救赎大门。耶稣藉着十字架的受死和复活,打破了死亡的权势,为人类打开永生之门。可悲的是,犹大眼看这「最伟大的救恩事件」即将成就,却无法参与其中,原因在于他卖主之后,没能进行真正的悔改。张大卫牧师指出:「即使上帝已预备了何等宏大的救恩,若个人不借着悔改走入那道路,这救恩对他就毫无意义。」

相反地,彼得虽也犯了三次否认主的严重罪行,却在痛哭后向主悔改,并在复活的主面前再次宣告对祂的爱,最后成为教会的柱石。这里生动呈现了一个真理:「无论罪再大,只要真心悔改,都能走上救恩之路。」张大卫牧师将悔改定义为「不仅仅是离开罪恶,更是诚心接受神的爱与赦免」。也就是说,「即便像我这样有罪的人,主还是愿意饶恕我」的信心,加上「再也不走那条罪路」的决心,才构成真正的悔改。彼得虽因否认主而深陷绝望,但当他把这绝望向主倾诉,并返回主的爱中,就获得了恢复。而犹大承认自己犯罪,却确信自己已无路可走,在撒但欺骗下走向绝望自毁,这也更加突显了「顽固」与「悔改」之区别。

张大卫牧师屡次强调「后悔与悔改」有着本质差别。后悔是对错误与内心痛苦的感性觉悟,却不一定包含离弃罪恶、回到主前的决心;悔改则在承认罪的同时,选择改变方向,重新顺服上帝。因此,悔改不只是哭泣或表达懊悔,还要有行为上的转变。彼得在悔改后,以舍命的决心传扬福音。如果他只是停留在后悔,可能会说:「我已否认主,不配再作门徒」,从而陷入更深的黑暗。但他借着主的复活与赦免,被圣灵充满,成为宣教的先锋。换言之,真正的悔改会带来顺服与献身的果子。

很多教会常说「没有悔改就没有救恩」。这并不是律法主义的苛责,也不是用来定罪人,而恰恰是福音的核心奥义:耶稣已在十字架上付清全部罪债,无论我们罪孽多深,都能得着赦免。然而,若不借着悔改归向主,这恩典就无法成为我的实际。若有人说:「我知道有这么一份爱,但我不想回转」,那么再伟大的爱也与他无关。张大卫牧师如此阐述:「福音是为全人类敞开的路,但若个人不凭自由意志跨进去,这救恩就不是属于他的。」

四旬期正是带领我们经历这悔改过程的特殊季节。通过默想耶稣的苦难与十字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内里的罪性,也看见自己和犹大一样都有背叛的可能。即使我们在教会中已资历深厚、或拥有重要职分,只要在心底不真正顺服主,背叛的种子都可能发芽。与此同时,当我们看见耶稣为我受死并复活的恩典,就生出悔改的盼望:「即便我现在回头,主也会接纳并再次坚立我。」这就是四旬期呼唤「悔改与救恩之路」的原因。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是我们在此期间特别要思考的关键。

在决定悔改的当下,撒但往往会说:「已经太迟了」、「像你这样的罪人还想回去吗?」或诱导人想:「反正悔改后还是会犯罪,那何必呢?」这些都是谎言。耶稣的十字架已经足够担当我们一切罪债。有时也的确存在「我反复犯罪、反复悔改」的无力感,但属灵的成长本就是持续的过程。张大卫牧师说:「我们在世时罪性不会瞬间消失,需要每天都在悔改与归向主的循环里操练。」彼得在悔改后也经历过多次失败,可他每次都回到主面前,被圣灵更新。真心悔改的人不会再安于罪中,而会不断追求圣洁。

犹大的悲剧之所以如此深重,是因为他到最后都没有放下自我,也未接受主的赦免。他虽感到罪疚,却在撒但的声音下,认定自己已走投无路。如果那时他愿意像彼得一样痛哭着回到主面前,同样能得着主的怜悯。然而他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这也正是撒但所希望的下场。现实中,亦有人在犯下大罪或重大失败后,自认再无脸回到教会或继续信仰。然而福音告诉我们,无论犯了多大的罪,只要愿意悔改,就能重新开始。保罗所说「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也蕴含着在悔改中重获力量的真理。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绝不能成为定罪和排斥罪人的地方,反而应当帮助人悔改与回转,提供赦罪之恩所能带来的新开始。」

那么,如何切实走在「悔改与救恩之路」上?首先,需要诚实地承认并告白自己的罪,远远超越简单的「我错了」式后悔,而是说:「主啊,我违背了你的旨意。我愿意离开罪,回到你面前。」第二,要仰望耶稣的十字架,相信祂已为我流血牺牲,唯有在此才能永远脱离罪疚感。第三,在离弃罪之后,为防止重蹈覆辙,需要借着神的话语、祷告及教会生活来追求圣洁。悔改绝非仅凭一时感动,更需要行动的跟进。张大卫牧师补充:「真正悔改的人,会更加努力实践主的爱;就像彼得在悔改后奋力传福音,甚至为此舍生。」

四旬期正是重温这条道路的宝贵时刻。我们在十字架前再次体认自己的卑微,同时相信借着基督宝血可以得以重生。犹大在悬崖边退缩了,但彼得在坠落后仍向主回转。今天,我们也面临这两条路的抉择。即便我们在教会服事多年,心中若仍对耶稣抱有「不切实际」、「无益于我」的判断,就须警醒,这正是犹大之路的萌芽。若有此警醒,现在正是走向「悔改与救恩之路」的好时机。张大卫牧师提醒:「四旬期里,很多人注重祷告与禁食,纪念主的苦难,但若不清空内里的罪与贪心,那也不过是徒有形式的宗教活动。」

反过来,当我们诚心认罪、默想主的十架之爱,就能经历重新得力的神迹。那时我们会看见:主的饶恕何等广大,祂的爱何等真实。唯有这样的体认,才能使我们走上彼得的道路,而不是犹大的绝路。「回头吧,我仍然爱你」——这声音透过教会的关怀、神的话语以及圣灵的内住,今日仍在不断呼唤。关键在于我们会否无视这呼唤并投入黑夜,还是会带着眼泪悔改并迎向破晓的晨光。

犹大的背叛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人在爱面前随时可能转身,但也随时可以悔改归向救恩。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这点,最终我们每个人的信仰核心都在于:「我是否每天都把自己的罪带到主面前,渴慕祂的恩典,并以行动顺服祂?」教会的福音事工,就是要帮助更多人进入悔改与救恩之路。信徒之间需要彼此劝勉,必要时直言罪恶,帮助对方祷告与恢复。当这种群体性的爱真正运作时,即便有人暂时软弱、疑惑,也能有机会回头。

因此,《约翰福音》13章中所描绘的这场背叛戏剧,无疑将每个人都放在试炼之中:我们是否真心相信耶稣的爱?当耶稣的教导与世俗标准不合时,我们会选择继续跟随主,还是像犹大那样判断「这条路对我没好处」而离开?如果真的跌倒了,是像彼得那样痛哭悔改,还是像犹大那样陷于后悔与绝望?张大卫牧师在四旬期特别重申这一点:「只要我们抓住十字架真理,悔改的人必有路可走。」

至于每个人的处境、挣扎与罪的形态都不尽相同。有人因钱财与物质的欲望,有人因名誉与权力的诱惑,还有人因在教会受过伤害而对神心生埋怨。但无论哪种缘由,结局是相同的:若不以悔改归向主,便无法享受救恩的喜乐。就像张大卫牧师所说:「救恩是上帝早已预备的礼物,能否真实领受取决于我们的回应。」我们从犹大的失败学会警惕,从彼得的回转里得到盼望。教会的使命,就是在这两种选择之间,把迷失的人扶上悔改之路,让他们再次拥抱神的爱。

最后,《约翰福音》13章所展现的这出背叛大戏,提醒我们:第一,「无视爱所导致的背叛之地」往往近在咫尺;第二,「最后的劝勉」也可能被人顽固地忽视;第三,「悔改与救恩之路」却始终向所有人敞开。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三方面在13章20-30节中如光芒般清晰可见。耶稣说:「接待我所差遣的人就是接待我」,话音刚落,就预言有人要卖祂;犹大离开到夜里,耶稣却在十字架上完成了赎罪大工,所有愿意悔改的人都得着新生。教会若能恪守这一福音真理,就能警戒于犹大的教训,从彼得的得胜中汲取力量,而这份力量终将通过「悔改与顺服」开花结果。正如张大卫牧师常说:「我们随时可能做彼得,也可能做犹大;最终走哪条路,全看我们的选择。」愿我们在那抉择的关口,选择领受主的爱并悔改,以致在黑夜中仍能迎来复活的黎明。

愿这一信息在四旬期里成为对所有教会与信徒的挑战与应许。张大卫牧师指出:「当我们决心走上悔改之路,拒绝犹大的结局,我们就有望在复活的早晨与主同享得胜的喜乐。」这才是主对祂子民的心意,也是十字架与空坟墓所宣告的最终大能与荣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