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卫牧师——十字架的苦难与圣母怜子图(Pietà)的泪水

苦难周(Holy Week)期间,本文将带来张大卫牧师关于“十字架”的核心信息,并从米开朗基罗的不朽杰作《圣母怜子图(Pietà)》的角度,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的默想。


I. 的苦道看“十字架的意

1. 周的背景十字架的神

苦难周(Holy Week)是纪念并默想耶稣基督受难过程的特殊时期。传统上,这个周期从棕树主日开始,一直到复活主日清晨达到高潮。在此期间,教会会深刻回顾耶稣从进入耶路撒冷、最后的晚餐、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彼拉多的审判、被钉十字架、埋葬到复活的全部过程。对基督教信仰而言,这系列事件正是耶稣为人类所成就之救赎事工的核心,也是信徒宣认耶稣为“救主”的信仰根基。

每当苦难周到来,张大卫(장다윗)牧师都会讲述耶稣所走过的“十字架道路(The Way of the Cross)”。但他并不只停留于讲述过去的历史事件或教理知识,而是强调这些事件与当今时代与个人生活的关联性——也就是“我们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应用十字架事件?”这个问题。他以新约《腓立比书》2章5~8节(“他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为核心,阐明这一真理的重点。

1) 罗马时期的刑具到救的象征

在耶稣所处的罗马帝国时代,十字架刑罚是最低贱、最羞辱的处刑方式,通常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罪犯,可以说是真正的“被咒诅的木头”。然而,这样一种残酷的刑罚工具却因着耶稣基督的受死,转变为人类救恩的“标志”与希望的象征,这一事实本身,正好展现出基督教福音的悖论魅力。张大卫牧师指出:“上帝亲自降卑到最低处,这一事实本身便是福音的精髓”,并强调道成肉身(聖肉身)与十字架事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 “自我倒空”的

耶稣的十字架牺牲可以被解释为“本是上帝的那位,却放下神性特权,亲自进入罪人的痛苦之中”。耶稣并没有在“至高之处”一次性解决罪的问题,而是亲身成为人,投身痛苦的现实,并最终以最痛苦的处刑方式担当人类的罪。关于这一点,张牧师再三宣讲:“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彰显的‘自我倒空(kenosis)’,是人类理性难以测度的神恩。”

2. 道的核心信息

张大卫牧师在苦难周的讲道中,反复强调的主题主要有三点:(1) 上帝的爱,(2) 人的罪与悔改,(3) 救恩的恢复。

1) 上帝其深厚的

在基督教信仰中,很少有经文能像《约翰福音》3章16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那样直接阐明上帝的爱。张牧师指出:“在十字架上所显明的神之爱,是通过最残酷死亡的形式所确证的爱。”他鼓励我们不要只以“感伤”层面看待耶稣的苦难,而要真正参与到耶稣“走完十字架道路”的心意中。当我们仿佛在耶稣身旁,与他一同经历那份痛苦时,才会真正体会到十字架对我们的宝贵之处。

2) 人的罪

回顾苦难周的故事,能清楚看见人性的罪恶和两面性:迎接耶稣进耶路撒冷时,高喊“和散那!”的人群,没过几天就变成了大喊“把他钉十字架!”;而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也有背叛或者逃离的不堪表现。张大卫牧师提醒:“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应当看见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悔改从认清自己内在同样潜藏的罪性、并承认罪之严重性开始。

3) 复与之路

如果十字架的处决就是一切的终结,基督教便不可能诞生。正是因为在十字架之后有复活,耶稣的苦难才成为救恩史的完成,也为信徒开启了“新生命的大门”。张牧师强调这是“一场无法分割的单一事件:十字架的苦难与复活的荣耀。”换言之,十字架与复活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通过“从死里复活的耶稣”,罪与死亡的权势被折服,永生也因此临到世人。

3. 十字架所含的属灵与践启

张大卫牧师的苦难周讲道之所以独具特色,乃是因为他将“十字架”视为不仅是抽象神学概念或教理,也是“能实际改变我们生活的动力”。他呼吁从个人、群体、以及宇宙层面来具体实践十字架的启示。

1) 

个人在苦难周来到十字架面前,首先要“彻底体认自己是罪人”。当我们真切明白耶稣甘愿为我付出所有代价,这份“罪得赦免的真实”便会临到,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恢复并享受自由。

2) 群体

十字架所彰显的自我牺牲与服事精神,会激励信徒之间彼此宽容、彼此服事,并关心处在困境中的邻舍。尤其在苦难周,人们会想起耶稣为门徒洗脚(见《约翰福音》13章)的场景,从而在教会内外实践“与人同哭、与人同担重担”的具体行动。

3) 宇宙

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并不局限于某一时代或地区,而贯穿整个宇宙与历史,具有末世论的含义。张牧师常引用《启示录》21章所描绘的“新天新地”,强调十字架最终将在上帝宏大的救赎计划中走向完全。这也成为基督徒超越现今苦难、怀抱终极盼望的有力基础。


II. 以《母怜子核心的延伸默想:苦、慈悲,以及母的悲

1. 朗基母怜子(Pietà)》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1475–1564)在大约1499年前后,用一整块大理石雕刻出《圣母怜子图(Pietà)》这一杰作。该作品安放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部,刻画了被从十字架上取下来的耶稣遗体,躺在悲伤的圣母玛利亚怀中,呈现出极具静穆气息的雕塑形象。

“Pietà”在意大利语中意为“怜悯”、“同情”、“慈悲”。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中,以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受苦为题材的宗教艺术作品相当常见且影响深远。

1) 一整大理石生的杰作

米开朗基罗在同一块大理石上同时雕刻出耶稣和玛利亚。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细腻地表现了玛利亚丰富的衣褶、耶稣下垂的手臂以及他手脚上钉痕的细节,艺术史上对此给予了极高评价。大理石特有的冷硬质感,与人物柔和的曲线与精细的雕刻呈现出鲜明对比,使人深切感受到这件作品在艺术技艺与灵性洞察力上的卓绝。

2) 且美

从现实角度而言,玛利亚在此时应该已经生下耶稣三十余年,然而在作品里她却被塑造成年轻、纯洁并理想化的面貌。米开朗基罗本人曾表示,他想要彰显“圣母玛利亚的属灵纯洁与神圣性”。这与中世纪礼拜仪式及诗歌里所传唱的“Stabat Mater”传统(即“悲伤的母亲矗立着”)中,那位“沉浸于悲痛中的神圣母亲”的形象相契合。

3) “Stabat Mater”传统

在中世纪的礼仪音乐和诗歌中,著名的拉丁语圣歌《Stabat Mater Dolorosa》(“悲伤的母亲矗立着”)广为传颂。这首歌以祭拜和默想的形式,描述了圣母玛利亚在十字架下的悲痛之情,在天主教传统里被长久地尊崇并虔诚传唱。

虽然《圣母怜子图》所描绘的是耶稣遗体已然安息在玛利亚怀中的场景,与“矗立在十字架下”的画面不尽相同,但在“圣母的悲伤与同情”这一大主题上,两者紧密相通。通过这一传统,人们看到圣母玛利亚在基督苦难中所表达的深切认同之情,也由此引发信徒对耶稣十字架苦难的共鸣与敬虔。

2. 周默想中《母怜子》的意

《圣母怜子图》所描绘的,是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后,遗体被取下、安放在圣母玛利亚怀中的“最痛彻人心的时刻”。然而,这件作品却在极度悲伤之外,还带给观者某种崇高与神圣的质感。

1) 十字架上取下的耶身体

对正在度过苦难周的信徒而言,《圣母怜子图》中耶稣的遗体并不只是一具“死去的身体”。它意味着“承担了全人类罪恶与痛苦的上帝之子”正短暂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十字架处刑既是“残酷的死亡”,同时也是基督信仰中“救恩的开端”,这种悖论性在作品中得到视觉化的见证。

当张大卫牧师呼吁“在自己生命中,与那位背负十字架的耶稣一同前行”时,《圣母怜子图》所呈现的悲壮之美会激起人对那苦难的深层思考,引领我们更深地进入默想。

2) 的悲同情

教会传统上,将玛利亚视为“耶稣一生事工中,始终陪伴左右并参与到他救赎大业中的母亲”。从耶稣的怀胎、降生、传道、受难、死亡,到复活,玛利亚比任何人都更接近地见证了这整个历程。

张牧师在苦难周的讲道中说:“若真心与主的苦难同在,我们也要有能与他一起流泪的心。”而《圣母怜子图》中的玛利亚正象征了那“陪伴着一同哭泣”的心。它也使人联想到《约翰福音》19章25~27节所记载的,耶稣受难时在十字架下的母亲与门徒们,让人意识到我们并不是旁观者,而应当是苦难事件的“同在者”。

3) 间绝与属灵盼望的交

表面看来,《圣母怜子图》呈现了一幅“悲痛与死亡似乎占据了最终胜利”的场景——上帝的儿子彷佛被世上的暴力与罪恶所置于死地。然而对基督信仰而言,这一刻却是“上帝隐藏的救赎计划最戏剧化展现之时”。

张大卫牧师指出,在默想十字架与《圣母怜子图》时,“一定要记得十字架的悖论”。在绝望达到顶点的时刻,新的生命之路也随之开启,这正是上帝行事的方式。正如《圣母怜子图》中玛利亚的神情与氛围并未陷于纯粹黑暗,苦难周也终将迎来复活晨曦的“光明线索”。

3. 母怜子》拓展苦周的默想

张大卫牧师所说的苦难周默想,不仅局限于经文和教理,也能借由艺术的媒介获得更深层的体验。《圣母怜子图》便是典型例证。

1) 艺术与属灵感受力的融合

当我们凝视《圣母怜子图》,本能地会产生悲痛与同情的情感。与只听概念性讲解不同,视觉艺术的直观冲击往往能激发我们更深的情感移入。

张牧师认为,除讲道、崇拜、赞美与祷告所带来的属灵体验外,通过艺术作品来提升属灵感受力,也对信仰大有帮助。在苦难周的氛围之下,我们更能自然地投入,因而更加清晰地体悟耶稣的痛苦以及其中彰显的神圣之爱。

2) 母的母天父的心”

《圣母怜子图》表面上强调的是母子关系:玛利亚怀抱死去的耶稣,强烈体现了人类最直观的母爱。然而从信仰角度看,这也成为思考“差派独生子进入世界的天父之心”的桥梁。

正如《约翰福音》3章16节所言,为拯救世人,天父舍下自己最宝贵的儿子。那份牺牲远超越任何为人父母者对孩子所能有的感情极致。张牧师也提到这可以称之为“上帝母性的一面”,鼓励人们藉由观看《圣母怜子图》中玛利亚的情怀,更进一步默想“天父上帝所承受的痛苦”。

3) 面:慈悲的延伸

“Pietà”一词本身就含有“慈悲”、“怜悯”与“同情”之意。苦难周的反思不仅要停留在与耶稣同悲,更要扩展到对身边受苦群体的“与之同哭”与“切实帮助”。

张大卫牧师解释,教会在苦难周举行特别祷告会、服务活动或救援事工,正是因为铭记十字架并非只强调耶稣本身的苦难,而是呼唤我们投身其中,“成为这世上的‘小耶稣’去活出来”。


结论:十字架母怜子》的交

透过苦难周的讲道,张大卫牧师一再宣告:“十字架是基督教福音的核心。”它与耶稣的复活不可分离,正因“从死里复活的主”使十字架得以完成整个救恩史。

另一方面,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图》以“十字架后,耶稣偃卧在玛利亚怀中”的艺术形式,让我们在苦难周中不至忽略“圣母玛利亚的悲伤”,同时唤醒人对“陪伴痛苦、分担悲伤的怜悯之心”的关注。耶稣背负的全人类罪恶与痛苦、以及母亲流下的泪水,终究成为彰显天父那自我牺牲救赎之意志的途径。

因此,苦难周的真义可归纳为:“在自身生命里真切感同耶稣的苦难,并将那份爱付诸实践。”当我们明白十字架的牺牲乃是“上帝无条件地爱我”的体现,我们便能够谦卑自己、关怀他人,并活出基督的样式。与此同时,《圣母怜子图》所展示的母爱与怜悯,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爱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曾经透过“肉身的痛苦”与“母亲的眼泪”被具体表达。

由此可见,当张牧师的苦难周讲道与《圣母怜子图》相互呼应时,信徒不仅能在知识或教义层面思考,更能在灵性与艺术的交融中获得更深的默想体验。而其终极目的,正是“亲身经历复活的得胜”。这并不只是一次庆典或仪式,更要带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十字架自我牺牲的爱”的决心。这便是苦难周的真谛,也是《圣母怜子图》在此时所赋予我们的整合性信息。

“从悲伤中诞生的慈悲,最终引领我们走向复活的生命。”

——在苦难周中凝视《圣母怜子图》与十字架之爱。


考摘要

  1. 周的核心:
    透过耶稣十字架的苦难与复活,彰显上帝的救恩计划,在这一周里集中默想。
  2. 师讲道的要点:
    • 不要只把十字架事件视作历史或教理,要把它带入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
    • 以《腓立比书》2章5~8节为中心,强调“自我倒空”与“道成肉身”。
    • 讲道主题可归纳为“上帝的爱、人类的罪、救赎的恢复”三方面。
  3. 母怜子》的艺术
    • 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刻画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遗体的场景。
    • 与“Stabat Mater”传统、母性的视角以及“怜悯、慈悲”的价值紧密相连。
  4. 拓展苦周的默想:
    • 将十字架的痛苦与艺术体验结合,提升属灵感受力。
    • 通过圣母玛利亚的悲伤,实践“与他人一同哭泣”,也就是怜悯与慈悲的行动。
    • 借由十字架—复活的悖论,呼召我们进入世界、活出服务精神。

所有这一切,都置于耶稣基督从苦难到复活的宏大圣经—神学脉络中,对于正经历苦难周的信徒而言,是带来深刻属灵觉醒与实际行动决心的动力之源。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