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泪水与真理之间 —— 张大卫牧师与《哥林多后书》的深层解读

引言:从解读哥林多后书的视角看张大卫牧师的神学旅程
在当代华人教会与神学语境中,张大卫牧师以数十年的牧会经验与神学研究,为信徒提供了对《哥林多后书》的深入诠释。尽管《哥林多后书》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特殊的历史、文化与宗教处境之中,这封书信却仍对今日教会与信徒的信仰生活产生丰富影响。在张牧师看来,这卷书并非只是保罗与哥林多教会冲突的历史记录,更是带有炽热情感、真理捍卫以及灵性实践的“活的文献”。

保罗并未在该书中构筑抽象的神学体系,而是在面临教会内部混乱、外来虚假教导、跨文化争议以及宣教艰难处境之下,将神学、牧会、属灵实践融为一体,以应对现实问题。张大卫牧师认为,《哥林多后书》深刻体现了福音真理的坚守、恩典为本的救恩论核心、在患难中仰望神的信仰气质、以及对虚假教导的分辨与拒斥。这一切,不仅对一世纪的哥林多教会意义非凡,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教会同样是宝贵的资源。

在下文的六个子主题中,我们将更全面地分析《哥林多后书》的核心信息,并探讨其对于张牧师的牧会哲学和当代华人教会的启示意义。透过对历史背景、文本神学、牧会实践以及现代应用的全方位考察,我们期望展现《哥林多后书》那既深沉痛苦、又光芒四射的属灵财富。


1. 哥林多教会的背景与保罗的牧会历程

要深刻理解《哥林多后书》,首先必须回到一世纪的地中海世界,看清保罗与哥林多教会复杂的互动。哥林多是罗马帝国的一座重要商业都市,它坐落在连接希腊本土南北通道的要塞位置,充满多元文化和宗教氛围。这里既有希腊哲学的传统智慧与修辞学传统,也有罗马帝国统治带来的社会结构与法律秩序,更有各式异教崇拜、东方神秘宗教、犹太侨民社区和本地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哥林多,为刚刚扎根的教会带来了相当的张力与挑战。

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约主后50年左右)建立了哥林多教会,这个教会由犹太人、外邦人、社会精英以及下层民众组成。这种多元化使得教会在福音真理的接纳、教会纪律的执行以及属灵恩赐的理解等问题上呈现高度复杂性。正因为如此,保罗在离开哥林多后,不得不不断透过书信、使者以及口头报告关注这间教会的发展。

张大卫牧师通过细致的历史与经文研究,强调保罗并不是在真空中写信,他的牧会历程横跨以弗所、马其顿、亚该亚与耶路撒冷。保罗心系多个教会网络:耶路撒冷母会的贫乏需要、以弗所作为宣教枢纽的挑战、马其顿教会的慷慨榜样、以及外邦宣教拓展时遭遇的政治、宗教迫害。这一立体的图景使我们理解到,《哥林多后书》并非针对孤立事件的理论性回应,而是保罗在错综复杂的处境中,为坚立福音、建造教会、维护真理而作出的“现场性神学反思”。

在这一维度上,张牧师特别指出,当代教会领袖同样面临多元文化、社会思潮冲击与异端渗透的问题。正如保罗需要在跨区域教会网络中为福音原则而战,今日牧者也必须在全球化、数字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快速变迁的环境中寻求智慧。透过诠释《哥林多后书》,我们看到牧会与宣教的有机交织:既要正视教会内部的纷争与虚假教导,又要回应时代呼声,守护信仰传统。


2. 捍卫福音真理与恩典为中心的救恩论核心

在《哥林多后书》中,保罗坚持的核心信念之一是福音的纯净与真理的不可妥协。福音关乎基督的死与复活这一独特而绝对性的历史事件,这救恩并非来自人类的功德或律法守则,而是出于神单方面的恩典与慈爱。保罗在与割礼派(犹太背景的基督徒团体)以及其他受希腊化思想影响的教师们对话中,时常需要捍卫这一点。当有人试图在福音上加添特定文化、民族或律法条件时,保罗绝不让步。

张大卫牧师强调,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虽然没有像《加拉太书》那样集中讨论律法之役,但仍可见其对福音真理的坚守。不论是犹太律法主义倾向,还是希腊哲学与修辞技巧对福音的影响,都不能使神恩典的本质受到稀释。今日教会或信徒可能不会面对割礼的问题,但却会遇到其他试图“附加条件”的势力,如以特定传统、制度、文化习俗或灵恩经验取代福音中心。张牧师呼吁,任何形式的“加添”都会稀释福音的纯度,将焦点从神的恩典移向人的成就或文化标记。

此外,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展现出的恩典神学,不只是一个抽象命题,更是他个人生命经历的体现。在书信中,保罗多次谈到他自身经历患难、软弱、逼迫,却在此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神的恩典够用。他在12章谈及自己的“肉中之刺”时,更是将福音的本质与自身软弱关联起来:人的软弱正是彰显神大能与恩典的时机。这意味着福音并非使人夸耀自身的属灵成就或理性能力,而是引领信徒在卑微中仰望基督的全备。

这种以恩典为中心的救恩论在今天的教会语境中尤为重要。当世俗成功学、消费主义、民族主义、教派主义、教会扩张主义不断侵入教会思维时,我们必须回归保罗的核心宣告: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这使得教会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仍能保持对福音本质的忠诚。


3. 患难与安慰的神学,以及群体责任

《哥林多后书》以对“赐各样安慰之神”的颂赞为开端(1:3-11)。这里的“安慰”在原文中不仅指心理层面的抚慰,更是一种神所赐之内在力量与存在勇气。保罗提到自己在亚西亚遭遇巨大的困苦,甚至“断绝了生的指望”,这不是比喻性的夸张,而可能是真实生死存亡的边缘体验。在此极限境遇中,他不靠自己的智慧、力量或人际关系,而是单单仰望叫死人复活的上帝。

张大卫牧师深入探讨这种“患难神学”。在古代世界,患难与苦难常被视为神之审判或人之失败。但保罗却从福音角度为患难重新定位:它成为使徒和信徒更加依靠神、更加明白福音实质的途径。患难引领信徒看到生命的有限与脆弱,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救恩的恩典。在这个过程中,上帝的安慰并非只是让人逃避苦难,更是让人在苦难中经历神的同在与更新。

与此相关的是《哥林多后书》8-9章中关于奉献与群体互助的教导。保罗呼吁哥林多教会为耶路撒冷贫困的信徒捐献。这不仅是道德性的号召,更是体现福音群体真理的实践:蒙恩者彼此分享恩典,从受赐者转变为施予者。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一原则可以转化为当代教会的社关行动(社会关怀)与跨文化宣教的推动力。当教会不再只为自身利益而存在,而是为全球教会的需要、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为处境艰难的宣教工场而行动时,就体现了福音的真正力量。

今日,无论是经济衰退、疫病肆虐、社会不公、环境危机、教会内讧或外界敌意,信徒都可从《哥林多后书》的患难神学中汲取养分。教会在患难中若能保持对神的依靠,并以彼此相爱的奉献回应,就能成为将安慰传递给世界的管道。张牧师指出,患难与安慰交织的属灵经验,使教会不只停留在教义宣称上,而是成为活的见证群体。


4. 应对假教师与确立使徒性权威:真理与谦卑的张力

《哥林多后书》后半部(尤其10-13章)中,保罗面临来自“超级使徒”或“假使徒”的挑战。这些人或许拥有出众的修辞才能、哲学知识、属灵经历甚至经济资源,以此获取教会的认可。与他们相比,保罗显得卑微、朴素、无足挂齿,甚至他的外貌、口才、经济独立性都在质疑中。面对这种处境,保罗并未诉诸世俗的权威标准,而是强调使徒权威的基础在于福音的真理与神的呼召。

张大卫牧师认为,这里凸显了教会领袖当如何在面对异端与虚假教导时持守真理的紧要性。保罗既不向世俗标准妥协,也不在虚假教导面前沉默。他在《哥林多后书》中采用一种独特的“愚昧之谈”(愚人自夸)的修辞策略,反语性地与假使徒较量,强调自己的软弱、苦难经历与服侍的真诚。这种方法旨在颠覆当时流行的功利化宗教观念,反转教会对权威与成功的定义。

在当代华人教会中,类似的挑战依然存在。有些教会领袖可能以个人魅力、社会关系、财务实力或人气指标来证明自己,却忽略了灵性深度、真理扎根与服侍牺牲的重要性。张牧师借鉴保罗经验指出:真正的属灵权威并不靠外在条件,而是源于对真理的忠诚、对群体的牺牲与对基督的追随。当假教师或异端试图以似是而非的教导、灵验神迹、名利诱惑影响教会时,牧者与信徒需像保罗一样站立稳固,坚持福音核心,不被蛊惑。

这种权威的确立也关乎谦卑与分辨。保罗并非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压制对手,而是透过自我卑微来彰显神的力量。张牧师指出,这给今日教会领袖提供了极为现实的榜样:在坚持真理时不能缺乏爱与谦卑,在捍卫教会纯正时也不可滥用权力。教会领袖需在刚毅与温柔之间保持平衡,以福音为镜,衡量自己与他人的教导与行为。


5. 对今日教会与信徒的实践应用:从文本到生活的转化

张大卫牧师并不满足于将《哥林多后书》当作历史文献或神学教材来阅读。他主张,这卷书应直接影响今日教会的结构、事工策略与信徒的日常生活。通过提炼书信中的原则与精神,教会可在复杂多变的时代里保持灵性方向。

首先,对于牧者与教会领袖而言,《哥林多后书》是一面清晰的镜子:

  • 福音中心性:无论是教会治理、传道策略、教育事工还是社会参与,都需以福音为核心。张牧师强调,任何使福音边缘化的行为,无论是过度强调宗派传统、组织架构、文化认同,或是对财务与人数增长的追求,都可能导致教会背离初心。
  • 患难与安慰的牧养模式:牧者要在信徒患难中扮演积极陪伴与引导的角色,透过教导神的应许、提供实际帮助,以及搭建支持网络,使教会成为真正的灵性家庭。
  • 分辨真理与抵制虚假:教会领袖需不断提升神学素养与分辨力,面对各种新奇教导、宗教融合与消费主义侵蚀时,能坚定站立;同时透过公开讨论、信徒装备,提升全教会的真理意识与判断能力。

对于信徒个人而言,《哥林多后书》的实践应用包含多重层面:

  • 灵性成长的路径:信徒在信仰过程中必然会遭遇试炼与困境,但这并不代表神离弃,反而常是信心深化的契机。透过默想保罗在苦难中仍坚守福音的榜样,信徒可以学习在软弱时寻求神的恩典。
  • 恩典与分享的生活方式:领受福音恩典的人,不应将祝福私有化,而应积极参与教会与社会公益事业,将所得的资源、时间、才干奉献出去,使福音在生活层面化为行动。
  • 建立富有韧性的群体关系: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个人主义倾向常使人彼此疏离。但《哥林多后书》提醒教会:我们是互为肢体,需要彼此关怀、彼此扶持。在患难时分享安慰,在需要时慷慨捐助,在面对虚假时群策群力。这样的群体不仅能抵挡外来冲击,更能在混乱中体现福音价值观。

张大卫牧师也建议,当代教会应将《哥林多后书》的精神延伸到社会公义与全球宣教层面。在当下的国际局势、贫富差距、环境危机与宗教迫害的阴影下,教会应不只是内部互助,更应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为处境艰难的群体送去实际帮助与福音关怀。这正是保罗所倡导的超文化爱心奉献精神的现代再现。


6. 结论:为灵性“越冬”而预备的教会与成长之路

张大卫牧师在结束对《哥林多后书》的诠释时,常提及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来时要把马可带来,也要将那皮卷带来”(参提后4:11-13)。这象征着在面对漫长寒冬、逼迫、黑暗与不确定性之前,教会与信徒需要以神的话语与福音真理作为灵性储备。就如同农夫在寒冬前储备粮食、木柴与工具,教会也需在属灵寒冬来临之前,藉由深入研读并实践《哥林多后书》来蓄积属灵能量。

《哥林多后书》呈现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教会图景,而是一个被争议、矛盾、痛苦、流泪与不解包围的真实现场。在此现场中,保罗并未放弃真理,反而在苦难中更深领会到神的恩典与力量;并未向假教师低头,反而通过卑微与愚拙的方式颠覆世界的权威标准;并未允许教会陷入冷漠,而是通过奉献与爱的行动使福音在现实世界中落地生根。

张大卫牧师深信,今日教会若能效法保罗的精神,以《哥林多后书》为楷模,就能在多元文化与社会变迁中保持福音的纯净与生命力。这样的教会不必惧怕灵性寒冬,因为早已为越冬做好准备:有福音真理作为根基,有相互关怀的群体作为后盾,有面对虚假教导的勇气与智慧作为武装。

在这漫长的旅程中,每位信徒也将经历内在的蜕变。从遭遇患难到接受安慰,从软弱中体现神的恩典,从文化与制度的夹缝中坚守福音真理,从彼此相爱的奉献中活出群体信仰的实质。这些生命经验汇聚成当代教会灵性成长的史诗篇章。

正因如此,张大卫牧师呼吁教会与信徒积极拥抱《哥林多后书》所传递的属灵资源。无论是深冬严寒般的苦境,还是真假难辨的教导,抑或群体凝聚力的挑战,这卷书都可提供方向与安慰。当教会踏着保罗的脚踪,将泪水化为对真理更深的理解,将痛苦转为实践爱的动力,将恩典理念化为生活行动时,《哥林多后书》的精神就不再只是历史档案,而是活泼跳动的灵性心脏,为整个群体提供血液与氧气。

在神的引领下,当教会与信徒借着《哥林多后书》不断反思、悔改、更新与行动,我们将共同走向更丰富、更深沉、更有使命感的灵性季节。如此,这一源于泪水与真理之间的书信,将继续指引教会穿越时代风暴,在恩典与真理的磐石上建立自己,最终成为传扬神爱与安慰的荣耀见证。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