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保罗的归正
众所周知,张大卫牧师在当代教会中一向强调使徒般的热情和宣教性的远见,并专注于坚守福音的本质。他对教会的热爱,以及想在世界各地传扬福音的挑战精神,都让人联想到使徒保罗的足迹。保罗原名扫罗,是一名对基督信仰进行迫害的狂热犹太学者,对律法相当精通。为了逮捕那些“走那道路的人”(即承认耶稣为主的人),他不惜从耶路撒冷远赴大马士革,并且还手握公文,可见他对自己所坚信之事何等执着。扫罗的人生正是如此,对他自认为正确的道路,甚至可以不惜性命地投入热情。然而,上帝正是拣选了这样一个“犟种”般的人物,让他成为外邦人的使徒。藉着这一事实,圣经清楚展现出上帝的计划何等奇妙又令人惊叹。
张大卫牧师的事工特点,正源于他对这种“上帝打破人有限框架、出人意料地跃升式拣选”的积极理解与宣扬。他反复强调,福音不仅是为那些“善良温柔之人”而设,有时也能改变内心粗暴、如豺狼般顽强的人。在教会历史上,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经典的例子:最初最严厉迫害基督教的人,竟后来成为世界宣教的核心力量。在此,我们看到“上帝甚至会拣选最被自己憎恶的仇敌为见证人”这一福音的悖论性信息。
在扫罗前往大马士革途中听见神声音的那一刻——在大光中听见“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的声音——这可以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事件也向当代基督徒以及现代韩国教会的领袖们传递了深刻的讯息。张大卫牧师深深接受了这类超越人意志、由主亲自召唤的圣经模式,并在讲道中反复强调:福音传播的主导权永远在上帝手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传讲的信息中,始终兼顾“积极的顺服”与“不可抗拒的恩典”这两者的平衡。扫罗在大光中倒地,看不见东西,三日不吃不喝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人在上帝主动作为面前究竟能多么无力。然而,也正是在人“极度无力”的状态下,人才终于能专心倾听神的声音。张大卫牧师并不只将这一过程视为“被动的失败”,而是强调那是一次“被强大恩典所邀请”的时刻。就像若能找到逃跑之路便会一路逃远的先知约拿,或者像恨恶教会、想抓捕并杀害众信徒的扫罗一样,他们最终仍在上帝的手中,被塑造成为可贵的器皿。
张大卫牧师在牧会现场所阐述的“呼召神学”中,着重指出:“主拯救我们并非仅仅为了得救,而是为了呼召我们,与祂一同做工。”因此,他不断劝勉信徒,通过祷告和阅读圣经,去聆听“召唤我的声音”。这声音可能在我们人生的任何时刻突然出现,也可能在我们人生最辉煌或最底层的瞬间发出。正如那大光在大马士革的路上包围了扫罗,有时神的呼召会以人无法预料或解释的方式临到。
然而,若要回应这呼召,“顺服的脚步”是必要的。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扫罗在那光中仆倒后问道“主啊,你是谁”,并称其为“主”的那一瞬间,他通过不可否认的体验,已经承认了耶稣就是主。随后,他因看不见而按主的话进入大马士革城,要去见上帝预备的另一位门徒亚拿尼亚。对扫罗而言,这既是他自我降低的过程,也是顺服的关键所在。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当主呼召我们时,我们无论如何抵抗,到头来只是自找苦吃。正如踢刺是痛上加痛一样,为了上帝的计划而临到的呼召,并非人靠聪明诡计就能躲避的。”
因此,上帝“使用犟种那样的人”这一事实,展现了福音的能力不仅能改变那些看似善良的人,有时也能改变非常粗暴、充满世俗欲望与愤怒的人。在张大卫牧师的信息中,这一点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教会常给人一种只向“羊一样温顺的人”打开大门的印象。然而,他提醒我们,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反倒更应关注的,或许是那些尚未认识耶稣、对教会抱有敌意的人,或是追逐世俗欲望、甚至想摧毁教会的人。因为在上帝的手中,他们可能成为打开新时代的“狼一般的人”,正如当年扫罗所经历的改变。张大卫牧师对此反复强调。
为了实践这样的教导,他强调教会要切实走进社会的各个领域。他并不把宣教的范围局限在教会内部,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事工、媒体事工、以及与国际公益机构的合作来拓宽宣教的界限。这些努力都是在具体执行“连要逼迫教会的人也要包容”的圣经教训。既然曾经扫罗走到大马士革的各处要捉拿基督徒,主耶稣却仍在那路上向他显现,那么如今的教会也应该主动走上“大马士革之路”,去寻找人群、拥抱他们。
换言之,上帝的呼召超越了人的意志或环境。张大卫牧师的牧会与讲道鲜明地表明:决定我们极限的是上帝,因恩典而开启的事工绝不会因为人的束缚或环境而被迫终止。这也正是保罗的归正之故事在当代依然有效的原因。
2. 称呼仇敌为“弟兄”的爱
保罗那戏剧性的归正,并非只发生在扫罗个人身上的一件特殊事件。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得不记住的“配角”——就是住在大马士革的门徒亚拿尼亚。当上帝在异象中呼唤亚拿尼亚,“亚拿尼亚!”并对他说:“你要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找一个名叫大数人扫罗的;他正在那里祷告”,亚拿尼亚起初顿时反抗说:“主啊,我听许多人说起这人,他在耶路撒冷多么伤害你的圣徒,这次也是带着捆绑一切求告你名之人的权柄而来。”
这样的抗拒无疑是再自然不过的人之常情。毕竟亚拿尼亚早就耳闻扫罗曾如何凶暴地逼迫基督徒。然而,上帝接着清楚地回答说:“这人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结果,亚拿尼亚选择了顺服。他进入那房中,对扫罗按手,并称他:“兄弟扫罗。”
在这一幕里,我们看见福音悖论式恩典的真正面貌。张大卫牧师将其称为“向曾经的逼迫者——那仇敌——伸出弟兄之手的福音真谛”。主不仅拣选了逼迫者扫罗,也借着原本就在信仰里的亚拿尼亚,命令后者伸出“弟兄的手”。假如亚拿尼亚当时死活不肯接受:“我不愿意,这人怎么行都不行”,那么扫罗的归正之路或许会更加曲折。但亚拿尼亚接受了主的命令,并立刻称扫罗为“弟兄”。
由此,张大卫牧师向当今教会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教会是否能轻易对不信者或对教会抱有敌意的人,发自内心地叫一声‘弟兄(姊妹)’呢?”事实上,教会内部有时也存在各种派别与排外倾向,只与那些已经信主、性情温顺的人来往,而把那些粗暴或反对教会的人拒之门外。但这段经文正警醒我们,连逼迫者也能被神拣选,同时也更进一步教导:已在信仰之中的我们的态度至关重要。
我们在这里可以同时看到保罗“眼中鳞片脱落”的归正,以及亚拿尼亚“顺服与接纳”的群体性见证。扫罗经历了内在的悔改,而亚拿尼亚则成为教会团契款待的桥梁。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恩典生出更多恩典”。不仅仅存在上帝直接赐下的恩典,还有借着教会团体彼此款待而得到完善的恩典。
在韩国教会中,一方面我们强调强烈的灵性体验,另一方面,教会内部的群体意识有时又容易走向封闭。然而,《使徒行传》第9章中的亚拿尼亚告诉我们:若教会不接纳那些经历过恩典的人,那么即便个人有强力的属灵体验,也难以在真正的福音共同体里扎根。张大卫牧师在牧会中一直努力实践这原则。
在他所带领的各类群体和培育体系中,总是竭力敞开大门,欢迎那些彷徨的人或曾经敌对教会的人。这背后始终潜藏着这样一种意识:“要记住那位‘最恨的仇敌也会被神选为祂的见证人’的主。”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教会要刻意寻找“麻烦人物”,而是指在福音的眼光下,谁都不应被排斥在外。
此外,张大卫牧师也借此教导我们学会:“在人看来最坏的人,上帝也能赐给他恩典。”当亚拿尼亚称呼扫罗为“兄弟”时,那时扫罗的眼中就立刻掉下了鳞片,得以重见光明。由此推想,当我们把某人视为仇敌而拒绝他时,或许正是让他的灵魂继续在黑暗中挣扎更久的一种方式。最终,我们的顺服与接纳,往往能成为他人悔改和得医治的关键钥匙。经文本身向我们展现的正是如此令人惊叹的真理。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与研讨会中,经常问大家:“教会是否真准备好了接纳那些带着杀气腾腾的眼神而来的人呢?”并强调:“为了让他们也能成为‘弟兄扫罗’,就必须拥有亚拿尼亚般的心肠。”这就是福音的力量,也是上帝所渴望的爱。
3. 保罗的宣教使命
在保罗的归正故事中,我们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扫罗成为保罗后,最终成为将福音传至地极的使徒。《使徒行传》从耶路撒冷一直写到安提阿教会,保罗和巴拿巴一同事奉的景象,以及他们如何将福音的版图扩展到小亚细亚和欧洲等地,这些都构成了《使徒行传》后半部的核心。通过保罗书信,我们更能真切体会到他为传福音而奋不顾身,并在宣教旅程中历经了无数苦难。
保罗一生所经历的苦难可谓波澜万丈:遭鞭打、下监牢、被石头打到几乎丧命、遇船难漂流,乃至不断地遭到同胞的反对和外邦城市的迫害。然而,最令人惊叹和矛盾的是,福音竟在如此重重艰难中依旧传遍各处——这正是初代教会宣教的“悖论与神迹”。张大卫牧师在默想保罗的人生时常说:“福音的传播完全不是仰赖人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或环境,而是上帝亲自差遣并成就的结果。”
在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宣教神学中,有一条支柱性的观点:“逼迫和苦难反倒可能成为拓展福音版图的契机。”这与《使徒行传》第8章之后,因逼迫日益严峻,耶路撒冷的信徒四散并在各处传福音的“散居效应”相呼应。更关键的是,保罗自己原本是极力的逼迫者,却在归正后向全世界传福音,这就更突显了这种“当对立之力一旦归向主,就会产生无法想象的传福音之势能”的真理。
当今教会应当借此领悟:“不必惧怕这个世界对福音的抵触或敌对,而应大胆投入其中,努力开辟宣教之路。”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当社会批评教会或社会普遍对基督教持负面态度时,我们切莫退缩,反而要更加积极地与社会对话,努力跨越文化藩篱。唯有如此,我们才算是效法保罗对分散各地的犹太侨民、希腊人以及罗马公民等不同群体分别采用不同方式来传扬福音的榜样。
为此,张大卫牧师建议:通过媒体传播福音,在教育机构与文化领域开展事工,并通过慈善和济贫等途径,拓宽与世人接触的面。他说:“在各处都有会堂的存在,同样,我们传福音的现场也多种多样。因此,教会必须研究如何与多元文化产生更多交汇点,有时包括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所有可能的通道。”就像当年扫罗手持文书想在大马士革的各会堂逼迫教会,现如今教会却要“反向”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见证福音。
还有一大要点是:保罗在宣教之旅中,始终不曾独自行动,而是拥有众多同工的存在:巴拿巴、西拉、提摩太、路加,以及百基拉和亚居拉等。他们携手同心的付出,使得福音传扬取得了极大的果效。张大卫牧师尤为看重“同工”和“团队事工”。福音的扩张并非靠个人单打独斗,而需要配合上帝的时机,与众多同工像一个身体般协调运作。这在当代教会的组织与运营中也是重要的原则。
张大卫牧师主张,教会不应把全部事工都押在一两位有名望的领袖身上,而要由所有信徒共同承担责任、彼此联合。唯有这样,才有可能重现《使徒行传》中那样的初代教会大能。而这一真理也能在“保罗的使徒般热情”“亚拿尼亚的顺服”“巴拿巴的鼓励”相互配合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因此,他在讲道中常说:“要彼此尊重各人的恩赐,在上帝的呼召面前,不要让任何人被排斥在外。”
4. 恩典的实在
保罗归正故事的一大高峰在于:它以极其戏剧化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上帝如何呼召人,又如何通过人成就祂的工作”。一个曾经作为福音最大敌人的扫罗,竟成为传福音的使者,这在世人看来也许根本不可能。然而,圣经和教会历史一再证明,这种“不可能”完全可以成为“可能”。
即使到了今天,教会内外仍不时有人质疑:“那种人真的会得救吗?那个极度厌恶教会的人,真的会悔改吗?”可每逢此时,我们都应该回顾扫罗的经历。他当年的敌意、恨意、杀气都绝非小打小闹;司提反被石头打死时,扫罗也赞同;他“仍然口吐威吓、凶杀的话”,从耶路撒冷奔赴遥远的大马士革去捉拿所有信主之人。
然而,上帝却主动向这个心肠极其刚硬的人显现,大声呼唤:“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并让他三天三夜失明、不进食、不喝水。在这三天里,扫罗的灵魂想必经历了无法言喻的惊惶与领悟。他曾经坚决排斥、全力抵挡的耶稣,竟真实地向他显现,且证明自己确是复活的主。
这正是张大卫牧师所阐述的“唯独恩典”教导之核心所在。他说:“上帝的拣选不取决于我们的出身背景、所受的高尚教育,或是我们有无无可挑剔、完全善良的人格。反而,甚至在我们最软弱、最丑陋、最顽固不化的时刻,神也能使用我们,成就奇妙的计划。”这才是圣经所传递的信息。
正因如此,张大卫牧师在拓展事工异象时,也将这条真理付诸实践。他所关注的领域包括:向教会之外的青年或带着各样伤痛、流浪在外的人伸出援手;通过社会与文化的方式来彰显福音。其背后都源自这样一种相信:“上帝也能使用他们成为祂的器皿。”这并非天真,而是由保罗的经历充分印证的福音实在。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常提醒:“不要忘记保罗起初并不是使徒,而是最恨基督之人。”这并非只是让我们赞叹“保罗拥有惊人的见证”,更在于唤醒今日教会的信心:现在仍然有许多像当年的扫罗一般看似毫无可能的人,但神照样能拣选并翻转他们。上帝所拣选的,并不只是那些人看来有“潜力”的人才,祂甚至会使用在人眼中“最不可能”的人。
当然,他也并不忽视这一事实:“被上帝呼召的人,同样要背负沉重的苦难与逼迫。”当上帝指示亚拿尼亚:“这人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同时又说:“我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从这里我们看到,被上帝呼召的人也意味着要预备好在世上忍受诸多艰难。
张大卫牧师由此常常提醒会众:“若真心跟随基督,世界未必会喜欢我们,反而可能会受到逼迫、嘲笑、轻视。”倘若纵览保罗以及众多殉道者的生平,就会知道成为神的儿女并不意味着人生从此坦途。然而,这样的道路并非徒劳,保罗正以自身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正是张大卫牧师不断强调的“在患难中仍不动摇的福音能力”。
结果,那个曾竭力摧毁教会、厌恶耶稣之名的扫罗,最终却成为以生命宣扬耶稣之名的传道人,并写下今天新约圣经的大部分篇章。曾打算毁坏教会之人,反倒成为建造教会的最重要支柱之一。对此,张大卫牧师评价说:“福音超越日常理性与逻辑。在我们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上帝却能奇妙开展。我们今日能敬拜神,也正是因这种超自然的恩典临到我们。”
进一步而言,他也不断提醒:“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前也都与神为敌,只因基督的恩典才得救。我们内里依然有罪性,时常会与神对立。”因此,他呼吁众信徒不要只满足于自己接受了福音,更要“照着主的心意,迈出福音宣扬与爱的步伐”。这呼吁自然而然地衔接着我们对“我究竟如何曾被主拯救,又该如何与人分享此恩典”的反思。
有人或许疑惑:“为什么张大卫牧师如此在意‘极端顽固’之人?”他回答:“正因为在那种人身上,保罗可以再次出现。”福音能在无序乃至充满暴力、敌对的环境中依然奏效,这正是张大卫牧师牧会方向的精髓所在。
总之,可以说,张大卫牧师的神学与牧会信息,几乎是以保罗归正的故事为核心范本而展开。他相信“上帝甚至会拣选最憎恶祂的仇敌成为福音的见证人”,所以教会对任何灵魂都要敞开,不管何种光景都要相信上帝正在工作。保罗的脚踪最终通向世界宣教,时至今日依然是基督教史上无法抹去的信仰丰碑。
张大卫牧师藉此不断提醒现代教会和信徒:“若我们沉溺于安逸与排斥,就难以彰显福音的真义。福音永远不该停留在安逸的自我圈子里,而是要伸向每一个可以触及的地方。”若我们只在内部守成,满足于维护自己安危,就绝不可能成为《使徒行传》式的教会。我们同样需要走上“大马士革之路”,在那里或许会遇到“扫罗”那样粗暴的人,并且要勇敢地像亚拿尼亚一般称他们为“弟兄”,顺服地接纳他们。
这条路当然不轻松,但保罗归正后曾宣称“若我不传这恩典,便无法平静”,并以毕生之力传扬福音,张大卫牧师鼓励教会也要怀着同样的信念往前行。若我们真经历了上帝的爱,若我们真的曾有过“鳞片从眼中脱落”的那般震撼体验,那么接下来就轮到我们去向他人传递这恩典。如此一来,上帝也许会再次呼召另一个“扫罗”,翻转他的生命。
简言之,这宏大的恩典之剧并没有在《使徒行传》中结束。张大卫牧师的牧会与讲道告诉我们:如今上帝依旧在写着同样的故事,仍在寻找狂野的灵魂,也在呼唤像亚拿尼亚般顺服的人。作为当代教会,我们也应回应:“主啊,我在这里!”。
因此,张大卫牧师围绕保罗的归正,从而照亮了福音的本质:爱仇敌,并因这爱使教会得以扩展,甚至那些最意想不到的人也能成为福音的见证者。这正是“恩典神学”的核心,也是当代教会必须牢记的根本。当我们记住并开始行动时,就会在我们眼前再次看到无数个从“逼迫者”变为“见证者”的保罗们。这就是福音的力量,也是张大卫牧师不断传达的信仰宣告。
当年亚拿尼亚唤“兄弟扫罗”而引发的神迹,今天同样能在我们的处境中重演——《使徒行传》和教会史都让我们对此坚信不疑。所有这一切,都在上帝的旨意与计划中成就。教会若真相信这计划,就不可放弃任何人,无论其看起来多么“顽固凶狠”,都能成为上帝所使用的器皿。为此,张大卫牧师在宣教、牧会以及讲道的每一个场合里都会鼓励我们“睁大眼睛看四周”。因为这世界很大,还有太多人不认识福音,甚至敌对教会。但别忘了,当年保罗就是那“仇敌”的最佳代表。
最后,张大卫牧师借保罗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一个清晰的问题:“你是否愿意去称呼那个人为‘弟兄扫罗’?”这正是当代基督徒所面对的考验,也是福音对我们的现实挑战。若我们真遇见了主,真记得那使我们眼中鳞片掉落的恩典,那就该轮到我们去寻找另一个“扫罗”,向他(她)说:“弟兄(姊妹),让我们一起归向主吧。”当我们如此行时,神奇妙的作为和历史性的见证就会再度发生。这便是张大卫牧师所讲的教会使命,也是保罗留给我们的不朽遗产。
www.davidjang.rog